揖让书法怎么理解?

符诗欣符诗欣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关于这一说法有两种解释: 一个是将“揖让”二字分开来讲;一个是一个词来解释。 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解释。 在《兰亭序》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每段文字的结尾都有一个“之乎者也矣焉哉”的字眼作为句读标识,所以可以认为每一个句子都是独立的,而每个句子与下一句之间是衔接的,这样也符合书信体格式。 所以我们可以大致理解为“揖让”一词的意思是王羲之在书写每一句话时都有一种承接关系和呼应感。 就像一个人在与人交谈时,并不是一句话说完就停下来,而是会在停顿的同时观察对手的反应,以判断自己的语气和话题是否妥当。 当然,王羲之的书写速度肯定要比说话快得多……

至于原因么…我也不知道(哭) 总之,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行文如行云流水吧! 从另一个方面讲,这种衔接的笔势也会给读者带来一种呼吸感,使阅读者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这或许就是王羲之一再强调“一”的原因所在吧~~^_^

优质答主

这个说法是相对于汉魏六朝时期的一种书写形式而言的,指的是在书写的时候把字分开来写的叫“分书”也叫“分书体/分书之体/分书势/分行布白;如果连在一起写的叫做合书(也就是“合体字、连笔字)”。 当然现在很多人还是沿用着这个称呼。但这里有一个误解之处就是这种字体不是从魏晋时才形成的而是汉代就已经有了只是魏晋时更流行而已。至于南北朝之后更是非常盛行。所以用“隋唐时代”来替代“魏晋时代的书法家们”其实是有问题的(至少是不准确的)!而所谓的王羲之那些人他们并不是“以分书为主的”(或者说“更多时候是以联写为主的”——即现在的行草)而是他们在隶书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