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法在哪里?

程英见程英见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晋朝的王羲之,被后世称为“书圣”、“王羲之”;他的字被历代推崇为“一绝”,成为后代书法家仿效的对象和评判书法作品优劣的标准。他写的很多作品都被后人搜集起来编写了《王羲之》集子,其中有一本书就名为《兰亭集序》或《兰亭帖》 ,简称《兰亭序》(见右图)。 这篇423字的短札,是王羲之在公元353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与谢安等四十一位名士雅集会于山阴(今绍兴)之兰亭之际所撰写的流芳千古的散文佳作。文章记叙了作者同众宾于山水之间“修禊”事,并引之以酒赋诗,“既醉而退”后,又由“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文人墨客们将所作的诗作按先后顺序编次成集的经过。文中既有对兰亭所在环境及周围景色的描绘,又有对当时宴饮的盛况的记述,更有作者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哀叹之情。全文笔意流动,气势贯通,语言优美,感情深厚,堪称一篇美文佳构。此文一出,立即广为流传,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和重视。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本人喜爱这篇文章,而且对它的书法艺术也十分推崇。他曾把王羲之的许多作品都拿来让著名书法家赵模、虞世南等人摹勒上石,镌刻于太庙左右廊壁间以供欣赏,但唯独对这篇《兰亭序》的书法墨迹珍爱异常,常带在身边反复玩味研习。据说当太宗病危时,还让侍臣赵蕤把《兰亭序》拿出亲手题毕而亡,于是这卷真迹便被作为太宗的殉葬品埋入了昭陵。可惜这一传世之宝就此消失人间,令人惋惜不已。

虽然如此,由于《兰亭序》这篇文词优美而又脍炙人口的文章的影响,使其书法艺术也从此被历代广泛传颂。据史书上记载,此帖初出时就有许多名家临摹本问世,如羊欣、王献之、智永禅师等都曾经临过此贴。到了唐代,又有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等名人名家摹本传世,其中欧阳询的临本最似原迹,其精妙处连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都自愧不如;至于其他人的摹写本,则都是根据唐人摹本再行翻刻的,因而从宋代起就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北宋沈辽曾指出:“褚、欧诸家所谓临本,盖皆是唐人双勾填篆,非正论耳!昔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今皆下窥,恐失之远矣……” 到明代吴宽也说:“余所见《兰亭》原本有四:一云王羲之本,晋人真草隶篆杂凑而成者,不类《三希堂》中拓本,然笔势宛转,无一笔懈弛……二云右军真迹,元赵孟頫所藏,有赵氏印记,后有明项元汴、清梁清标诸收藏印章,纸墨尤古,亦佳本也……第三本即太宗御书,自刻于弘仁殿,天下通行者也,第四本则宋米芾所摹,近世重以刻石,较之唐人双勾填描,不啻天渊也。” 从上面这些大家的论述来看,《兰亭序》的原作早已不知去向,现存的都是后人或模仿,或参照《兰亭序》原迹或前人摹本再行复制而成的作品。因此我们现在要欣赏和学习它,也只能从这些复制本入手了。不过,由于《兰亭序》原文共423个字,每个字的笔画都相当繁复,而复制者又为了尽量使自己的作品与原迹近似,因而都尽可能地用细笔来描摹原作,这就使得整篇书法作品看上去密密麻麻,十分拥挤。所以,我们在欣赏和学习这些摹本的时候,就不能象看原作那样只注意其中的点画和结体是否准确,而且更要注重它们是否符合书写时的自然规律,比如有些字的用笔比较夸张和生硬,或者有些字的结构安排不太合理等等,这都是不符合书写规律的。我们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到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古人书写时的思想情感、风格特点和运笔技巧等的奥秘所在,从而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优质答主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序》)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精美散文,又是王羲之书帖中的杰出之作之一,所以,它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它的作者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一篇。他的真迹已失传,我们见到的都是后人摹写的本子。据说,东晋著名书法家谢安曾对王羲之说“此书非右军不能正之”可见这篇作品在历史上是相当负盛名的。

关于这件书法作品还有一段轶事: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得到这一卷墨宝之后特别高兴,他命人刻上碑文,将这块碑石置于秦陵的昭陵内,并命人在旁边筑了一座宫殿,这就是著名的“昭陵六骏”和“昭陵碑林”。后来,到了元朝末年,又因为战乱被毁于兵火之中。明太祖朱元璋得天下后,曾经亲自题写了“忠孝”二字以赐给王羲之称赞他是“古今第一流”的人物。可惜,到明朝末年,由于宦官的腐败与战乱,这卷作品又一次下落不明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