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法学谁?

仇翎娟仇翎娟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苏轼一生在书学上,先后师法了众多名家,并且各有得失取舍。 他的正楷多从颜字出,如《表忠观碑》、《黄州寒食诗帖》等;行书《赤壁赋》是“二王”一路,结体方正,用笔俊迈;《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致季常二书》则出入于李邕和颜真卿之间;草书有《蜀素帖》、《前赤壁赋》、《潇湘竹石图诗》等,都取法于孙过庭的《书谱》和怀素的狂草,但笔意更纵放飘逸。其晚年行楷书学李北海而略加变化,如《祭黄几道文》一类的作品,结字紧凑,笔势劲健,风韵遒逸。 从苏书各体的来源来看,他主要是从颜真卿、柳公权入门,然后转向《兰亭序》的。这一点从他早年学习的《道监书》(今佚)来推测可知——这应该是颜真卿的风格。 而从他的行书《表忠观碑》来看,又受李邕影响甚深。因此可以说,他的初学就是从颜、柳和李三家来的。 但是到了中年以后,他从自己的实际经历出发,对各家进行了甄别、选择,于是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这个时期,是他学习孙过庭和王羲之的时期。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宋人的一些论述中找到一些线索。 首先,宋人认为苏轼最得王羲之的神髓。 黄伯思说: 东坡尝评晋魏以来高格书,以为钟繇《宣示表》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荐季直表》如龙虎之跃,鸾凤飞舞;《乐毅论》、《黄庭经》则为玉堂金马。王右军《兰亭》等为池鱼游潭;《乐毅论》、《得示》为孤鸿飞落平沙。此语盖精微矣!然则坡书似杨雄、严君平,殆可谓近之乎?(《东观余谈》) 杨雄即西汉著名辞赋家扬雄,其人博学善言,以著《太玄》与《法言》著称于世。据史载,他与司马相如齐名。但是他的文章却显得古朴无华,不事雕饰,因此后世的人赞其文章有“玄胜”之美,故被尊为“雄辨”的代表人物之一。 “扬雄之词,如幽室里观沧海日,松窗下看洞庭月。”这是欧阳修对他的评价[1]。 在宋代的书法评论中,经常把杨雄拿来作为“古质”的代名词。所以苏黄这里的比较并非空穴来风。 再说到严君平,乃是西汉中期的著名隐士。据说他曾担任县令,后因不满当时朝政,弃官归隐。他好易经老庄之学,曾作《道德指归》三十七篇,后又作《指归》十篇,以此闻名于世。此外他还善于卜筮,著有《周易算诀》传世。 由于严先生为人清高,不与俗流共事,因此在当时的文人当中很有威望。而且他也擅长书写,曾经得到东汉大儒马融的指导。 所以后人多以严子平比王羲之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及他所创作的《兰亭集序》。 不过这种比拟似乎不太妥当。因为严先生的书法,历来都被视为草书入门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说,严先生的作品是以法度森严见长的。这与苏轼的随性不羁的风格相差颇远。

其次,苏轼也受到过褚遂良的影响。 因为北宋的文人,大多都对褚遂良推崇备至。 米芾就曾经说过,唐人写字,只有虞世南得笔法,褚遂良得其左右臂。 虽然这种说法带有个人色彩在里面,但是也说明了一个事实——无论是从笔法还是风格上来看,褚书都是能够入唐宋八家的眼眼的。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可以断定,苏轼也受到了这方面的浸染呢? 这个结论也许是不难确定的。毕竟,苏轼本人对于唐代书法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他说: 唐初藏真(即褚遂良)独步一时,国朝赵模、怀仁皆后来辈,惟尚法而不失其本。自张旭、祝希哲以下,以至永禅师,虽不可复得,然时时有逸气,然不能尽善者,以其学《道藏》草书,故失之简易。(《宝晋斋法书贴》十四卷引) 这几句话,说明了两个基本观点:其一,他认为唐代的书家,除了颜真卿以外,其余的都是唐太宗的侍臣,所以他们能够遵循着传统的方法去练习书法;其二,他认为唐朝的书法家们,虽然在风格上有别于魏晋时期的大家,但是却仍然不失古法,只是在个别的地方有些欠缺而已。

在苏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颜、柳、李、王、褚等人的痕迹。但是他最终并没有停留在这些书家所创造的“法度”里面,而是通过实践和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审美趣味。

优质答主

苏大文豪的字风骨凛然有魏晋之风,又因为他是以“尚意”书论著称的,所以与王羲之王献之这些古人相比还是风格上有些差异。他的字潇洒飘逸不媚俗,在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里也是数一数二的。 他临过王羲之,写过晋人小楷(如《黄州寒食诗》);也学过颜真卿、柳公权等唐代书法家。他写的《郭璞游仙诗》和《醉翁亭记》是唐人笔法的代表作之一了! 当然还有王献之这种大家了: 至于你问苏轼学习哪种字体的问题——其实他的楷书是从颜体过来的,行书是从二王过来的,草书则是从怀素过来的一直发展到了他的时代……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