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书法怎么写?
王献之的《鸭头丸》诗帖,此作被历代书家评为“逸品”、“神品”之作。此卷用笔道道精到,结体变化多端,气韵生动活泼。 王献之都城陵矶是当时有名的军事重镇和商业都会,其繁华热闹自不待言。 公元421年(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年仅十二岁的王献之就任州治中,成为一州的行政长官兼军事主将。据《晋书·王献之传》载,献之因母忧去职后,又在家服丧期间应友人之邀游历武昌郡,于郡城西筑室而居。其时正值盛夏,天气酷热难熬,友人送给他一大袋清凉解暑的药丸慰劳他。 于是他在一个凉爽的晚上,展纸研墨挥毫题写了一首七绝小诗以答友人之意。诗云: 炎暑甚,微风憩亭壁。
忽思永嘉游。 乘兴成佳句,旷然散幽情。
虽无玄晖咏,犹得虚舟行。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酷暑难耐之时怀念故乡的思乡之情以及一种超脱自然、怡然自得的心境。全诗清新明丽,平易近人。王献之正是用这样一颗平常心来书写他的这首《鸭头丸》诗作的。这正体现出他作为东晋四大名家中唯一一位以行草书取宠的书风特点。 从这幅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王献之在继承父风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新特点——雄浑豪放。同时他还继承了二王行草书的那种洒脱、飘逸及流畅的特点。所以后人评论曰: “观其起笔处有如断金切玉;收笔处又有如抽刀断水,纵任自如,点画之间,尽显风姿绰约之美! 此等作品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对当今社会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优质答主
谢邀,题主好! 题主问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首先,“鲁南”是个地域概念,而不是一个政治概念;至于说这个地区为什么以“鲁”为地名呢,那就涉及到周代以来的分封制度了,在这里就不展开讲了。所以题主提到的问题其实涉及了一个古代地理学(或者说是传统中国文学里的地理观念)问题,那么回到这个问题来谈,我觉得在写的时候就应该把这种地域上的联系带进去。
其次关于风格上,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其流传至今的《兰亭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而颜真卿是唐朝有名的书法家,其流传至今的楷书代表作《多宝塔碑》则是唐人楷书的代表之一——这两个人一个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一个是唐风正韵的体现,但是两个人都来自于兖州,都是属于古齐国地界的人。另外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两个人的作品应该还是有些相通之处的吧。当然还有别的书家,但是这两位在我心目中地位较高。
兰陵之名由来甚古,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就设有兰陵邑、县。至汉初,汉名将樊哙曾封于此,称“建成侯”后来又封楚元王英布之子刘贾为“荆王”,遂建荆王国都于兰陵,成为“王都”,此地便成为当时的军事重镇、文化大都会,曾达到空前繁盛时期,先后涌现出郦食其、陈婴、萧何等名人。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国破遭兵燹而沦为“废墟”,元始二年(公元2年)“废墟”复置兰陵县,县治仍在故址。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因避光武帝刘秀讳,“兰”字被“瑯琊”所取代,而“陵”字未动,故改瑯琊为郡。兰陵县属瑯琊郡所辖,县治南迁至开阳城(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西晋末年(约公元316年)县治北迁5公里至卞塘,这就是后世人们所俗称的“老卞兰陵”。
在兰陵,墨池、笔迹遗址在北武沂河之滨的笔冢,而兰陵王城则在卞山之南,沂河之滨,笔冢则在王城西北隅,一水环绕,是兰陵王城最适宜于养性攻书之地。它不仅以秦刻石著称于世,而且也是兰陵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笔冢内既有石碑、石床、石屋、石碾等,又有古柏、银杏、梧桐、藤箩以及人工湖等,是历代书法家和游客凭吊古碑、缅怀秦丞相李斯业绩以及欣赏自然美景的重要场所。而就笔冢命名的由来,当与李斯挥翰镌碑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据清康熙《兰陵县志·艺文》引宋张天骥《墨池笔冢记》云:“兰陵有墨池笔冢,池广数亩,下有石屋,屋有石床。相传李斯在此耕读,为大秦国皇丞相,尝临池洗砚,遗墨点此池而成黝黑,耕笔作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