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书法在台湾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黄庭坚《松风阁诗》纸本,纵32.8cm×横291.4cm ,是黄庭坚存世书迹中的精品。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等,晚号涪翁、涪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北宋四大书画家之一。 黄庭坚自小家学扎实,深受其祖父影响。祖父黄庶“少学文于周弼,因得闻南丰胡瑗之教”,且曾“受法于杨时。为《龟山语录行实》以传于世。”因此他的文学根基十分牢固,并受到理学的影响。
元丰八年(1085年),二十四岁的黄庭坚与苏轼同登进士第。苏轼对黄庭坚推许有加,称赞他“幼聪悟绝人,读书数过其闻闻者。作诗文敏捷异众,又下笔虽速而作赋、大句尤雅赡奇峭”(《豫章黄先生文集·序》),认为他有“王右军的笔法,颜鲁公行草”的特点(《与李端叔书》)[6]此后两人相互唱和,共同倡扬“苏黄”文派。
元祐四年(1089)二月黄庭坚出任叶县尉任上,七月移知德州德平镇;绍圣元年(1094)五月贬黔州安置;三年后迁宜州别驾。 元符三年(1100年)徽宗即位,被起复任命为秘阁校理、权判司农寺兼侍立侍御史,次年十月卒于北归途中,享年六十一岁;谥号“文”。 在书法上,黄庭坚初从“二王”入手。后受颜真卿影响较深。初学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东方朔画像赞》,后又学习张旭、怀素。
由于黄庭坚天资高,勤奋好学,所以很快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人称“黄山谷体”。黄庭坚行书粗放奔放,结字欹侧多姿,用笔多藏锋、顿笔,形成“折钗股”“屋漏痕”式的笔画形态,并常将笔势展布成左右向背开列的线条组合,给人以疏落萧散的感觉。黄庭坚也善草书,传世墨迹有《松风阁帖》《李白忆旧诗卷》《诸上座帖》《诸贤颂赞诗册》等,以及刻石有《华严经合论》。 《松风阁诗》是黄庭坚四十岁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帖是黄庭坚的佳作之一,也是黄庭坚传世书迹中最精彩的作品之一,历来备受推崇,被誉为天下第壹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