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有书法传世吗?
南唐后主李煜的书法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目前所知只有《临兰亭帖》、《杂言诗》和《书朱桓传》三种。
一. 《临兰亭帖》
宋代米芾的《书史》中记载“李后主善书,稍工意旨”,又说《临兰亭帖》是南唐离乱时由宫人护送出江南。在宋初时入藏宣和内府(北宋徽宗时的收藏机构),南宋时流入贾似道(南宋权相贾昌朝之侄孙)处。元代时又入元内府。明初时流入明内府,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临兰亭帖》是一卷,共25行(每行3至4字不等)180余字左右;纸本;纵26厘米,横250.7厘米。前纸有赵孟頫等跋五段,隔水有乾隆帝题诗一首及鉴藏印多方,前后隔水及尾纸均附清宫内府钤印。此帖为墨迹本,笔法结体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基本相同,但笔画较繁,用笔亦略细,可见系临习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墨本。《临兰亭帖》的章法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相近,行距疏密得当,字距疏朗,字与字的距离都较大,而字与行之间则有紧密者亦有宽松者,各呈姿态,变化多端且富于法度。从墨色上看,虽无浓淡之分,但却能感到运笔的轻重缓急的变化,足见其功力深厚。此帖的用笔特点以中锋为主,行笔流畅自如,转折处皆含蓄内敛,圆浑自然,线条的粗细变化也不甚明显,整体上显得飘逸秀逸而不失稳重,风格上比较接近褚遂良的书风。
二. 《杂言诗》 这首诗没有提到作者是谁,可能是别人所作的诗章,由李煜书写成册,作为学习之用。这首诗作于李煜被囚禁在汴京之后,故词中充满了沉痛悲切之情。清人吴其贞在《书画记》中云:“其书自守家法,虽变古而成新,不失古人用心也,尤喜作‘杂言诗’,笔势秀雅,不类北朝诸帝之书矣……” 《杂言诗》为一卷,凡四首七绝组成,分别记载于第二页、第四页、第六页、第八页的右下边栏位置。字体大多为行书,也有草书,其中还有少量楷书和篆书出现。第一首诗的字体较为端正,其余三首的字体则趋于草率。这些不同字体的出现,说明当时李煜的书法已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据记载,该诗曾被收入明代万历年间刊刻的《三才图绘·历代名人法书》一书中。清代的书法家翁同龢也曾有过临摹该诗的摹本存世。
三. 《书朱桓传》 本帖原载于《宣和书谱》之中:“李煜既亡国,其故臣冯延鲁献所著文集百馀篇,中有书朱桓传,真行遒丽,颇得《圣教》之意……按即晋庾翼少孤,本学王导,后转为右军,遂大进,时叹曰:‘羲之是破觚而为圜者’”。 现在此帖仅有影印件,原件保存在国家图书馆,藏于《南宋馆阁续刊二编·书画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