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国玉玺在哪里?

岳欢欢岳欢欢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如今被珍藏在故宫博物院中,上面镌刻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制作的九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是秦始皇称帝后为昭告天下所用的印信。 秦末战乱,这枚象征皇权的玉玺失踪了。西汉初年,刘邦为了彰显自己登基合法,乃秦亡之后汉朝继起,就让丞相萧何按照秦始皇留下的样式重新打造了一枚玉玺,并镌刻上文字。这就是“汉家玺”的由来。 刘邦建立汉朝后,这方玉玺就被作为传家宝世代相传。到了东汉末年,王室衰微,群雄逐鹿,这块玉玺便落入汉献帝的手中;曹操代汉之后,又将其占为己有;曹丕篡汉后,认为“汉家玺”之名不祥,就令工匠在玉玺背面刻上了“大魏咸熙元年正月造”12字。

西晋时,司马炎逼着汉天子刘禅交出了传国玉玺。此后直到南北朝时期,玉玺一直辗转于各个王朝之间。隋唐之后,皇帝们改用印章,玉玺就此消失了踪影。不过也有个例,如五代的后唐就使用一枚刻有“受命于世,尔朱氏之印”的玉玺。 这块玉玺最后一次出现在历史文献中,记载于北宋真宗景德年间。自此以后,世人再也没有见过它的踪迹…… 当然,关于传国玉玺的结局还有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认为它是在明代洪武五年(公元1374年)失踪的,当时宫中保存在御用监的一个柜子里,后来不慎丢失。

卓贵骄卓贵骄优质答主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是中国历代皇帝所持有 Ownership的玉质公章,皇帝之威源于此。自秦以后,玉玺成为皇帝权力的象征。玉玺既是皇帝用来颁布政令、行使权力的凭证,也是皇帝行使权力的实物见证。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等人的建议,将原来属于周朝各地的子爵的“图籍”、“印信”改称为“传国玉玺”,以“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字样作为印文。

秦朝玉玺用和氏璧制成,世传为秦始皇帝令人镌琢成玺,以李斯以鸟虫篆书之文镌刊于上。秦玺传至咸阳平后,王莽派人搜尽了皇宫中的珍宝,却只找到了皇后玉玺和两块黄白玉。更始帝刘玄得知,大怒,派人将王莽斩首,但玉玺仍然未能寻回。

西汉以后,王莽在纂位时,派心腹诈称太后诏令,向当时归顺王莽的杨正索取传国玉玺。杨正不从,其女延寿便用计骗过杨正,将玉玺偷出给王莽。杨正后悔不已,以头抢地曰“既不能全生,何言不死邪”,于是自杀。王莽死后,此玺为更始帝刘玄所得,又被赤眉军掠去。刘秀即光武帝建立东汉后,赤眉军首领刘盆子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将传国玉玺献给刘秀,东汉自此开始以传国玉玺作为皇权象征。西晋司马炎代魏,魏帝曹奂将传国玉玺献给晋武帝。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爆发,匈奴人攻入首都洛阳,掳掠了宫廷内的所有珍宝,传国玉玺于是下落不明。

据东晋王睿《玉玺记》说,西晋惠帝(永宁二年,公元302年)时,洛阳宫廷混乱,一个宫女趁乱将传国玉玺藏在髻中,躲过了一场战乱。后嫁于襄阳商人孟喜。孟喜在得知髻中之物是玉玺后,告发了该宫女。晋廷下襄阳追索,孟喜将传国玉玺藏于大石间,石色斑斓,难以辨认。官吏搜索很久才找到,打开大石,玉玺却已破碎。东晋建国后,大臣干宝等追索,找到了西晋亡时丢失的传国玉玺。干宝等人发现玉玺有五道缺损,与晋朝皇室曾经五度更换相符。(《拾遗记》:传国玺,秦始皇二十八年于东海上得之。其夜颜色光芒,照于屋室,其年兼并六国,自以为应符瑞。于是李斯因于蓝田玉上镌而为玺。其文是用‘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玺’八字,其纽是用五龙纽。至二世,赵高用玺传于胡亥时,玺下有衣贯,衣贯中有玉袋,中有行血,赵高不知其义;至王莽篡汉得此玺,王莽不知此血征,将入新都宫殿时,此血滴污殿前,王莽不知,遣人以水洗之不去,以此血污宫殿,王莽不久败亡;至刘秀得此玺治洛阳,到晋受禅得此玺,于二朝有二征兆,自此以后,至晋亡时共更五人,此玺亦五度破损。)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开始后,匈奴人攻入洛阳,夺得传国玉玺,传国玉玺下落不明。东晋十六国时期,有多个伪政权曾自称得到”传国玉玺“,用以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前秦和后秦以及羌族姚氏政权在公元351-417年间的争夺中曾有多次易手,姚泓(?-417)亡时落入北魏晋王刘恭和长乐公刘穆之手中。

北魏时,太和十一年(487)五月,魏献文帝下诏云:”自晋氏不守,永平之祚倾,玺纽绝焉。大魏受命膺期,廓清寰宇,群妖电扫。……今玺纽既绝,可更改铸。其纽以四螭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