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有什么?
我国雕塑艺术的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在发掘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就有造型逼真的人物动物雕刻,以及用于祭祀活动的图腾雕像,可见当时雕刻艺术已经具有较高水平。 但真正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汉代的雕刻艺术。汉代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祀天、祀地、祀山川的神祇体系,由此而产生了规模宏大的祭祀建筑群和雕刻。
这些雕刻继承了秦陵兵马俑的风格,写实性进一步加强;除了神像之外,也出现了大量表现现实生活场景的作品,如新疆且末县出土的东汉“骑猎纹铜饰板”,画面右半部描写一场骑兵与羊群的狩猎场面,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情和姿态各有差别;而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东汉“铜坐佛”,则采用了西方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
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繁荣,佛教兴盛,雕塑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唐代的雕塑家既吸收了前代的成熟技艺,又结合当时的社会需求,创造了新的作品样式,如西安法门寺出土的唐懿宗供养像,为木胎贴金彩绘雕塑,塑造了体态丰盈、神态安然的帝王形象,还出现了一些体现民间风俗情的泥塑。到了宋代,宗教雕塑有所衰落,而世俗题材的雕塑却更加丰富多彩,除陶塑外,木雕也很发达,特别是具有宋代文人气质的竹雕,不仅质地新颖,造型也颇有雅致之风。
元明以后,文人画兴起并占据主导地位,绘画中的写意风气也对雕塑产生了影响,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镇人口的密集,从而为城市雕塑提供了重要契机。这一时期的雕塑,虽然仍以神像为主,但民间生活题材开始增多,并且出现了表现市民生活的城市雕塑。如北京卢沟桥侧的《骆驼队》,刻画了赶路休息的商旅景象;而在苏州旧城区中心和上海南京西路步行街,也都保留着大量的明清雕刻。
进入近代之后,随着西方文化与艺术的涌入,中国雕塑界涌现出了许多寻求变革的新派人物,他们提倡学习西方科学和技术的同时,也注重保留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在这期间既产生了《中山先生像》、《毛泽东去安源》等革命英模雕塑,也有《抚琴》、《荷之韵》等一些兼具欣赏性与装饰性的佳作。
1、“意象”结构的艺术思维模式
“意象”思维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思维模式,也是中国书画和雕塑的主要艺术思维模式。所谓“意象”,就是在注重直觉的前提下,用心灵的个体现象来拥抱世界,把天地人生合而为一,以情感和想象为主的心灵体验,在审美主体(艺术家)与审美客体(自然及社会和人类精神世界)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通过主体对审美对象(客体)体验、感悟和艺术思维的联想及想象的“妙悟”和“妙造”创造出形象与意蕴契合的艺术境界。“意象”艺术思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它贯穿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中,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意识里。中华民族的先民从与自然和社会的生存搏斗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思维和中国美学理论,这就是在表现和再现、肯定与否定、有与无、虚与实、显与隐之间互补互动的辩证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导向下,形成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等艺术特有的“有与无”相伴相生,“虚与实”相互转化,“显与隐”相得益彰的审美形态。“意在笔先”、“意存笔后”、“笔不到意到”、“笔断意连”、“意与境谐”、“迁想妙得”、“心师造化”、“以形写神”、“以神写形”、“似与不似之间”、“有象者为形,无形者为道”、“境生于象外”等等的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以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情理之外,物象之中”,“以我观物”、“观物取象”、“以心造物”等中国艺术思维的模式和方法,皆属于“意象”思维范畴。
2、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哲学观
老子是中国第一位道家哲学的创始人,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壹”,“吾与天地并生,而万物为伦”,庄子也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贰”。“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即万物皆备于我。这种人与自然万物合而为一,物我交融、融天于人,融人与天相和、相谐、相生、相容的生命意识和人文关怀,即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和中华民族的最高哲学智慧。这种“和合”哲学在艺术上的表现形式即为“天人合一”、“物我交融”、“以心传心”,并以此为准则去追求理想的生命和人生境界。
如老子“道通为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生于无”、“有象者为形,无形者为道”等,与现代西方量子物理的“波粒二象性”和“同位性”是完全吻合的。从中国画和雕塑的“意象”思维、艺术观念和创作实践中,可以窥见“和合”哲学的美学思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神与万物浮沉”、“以心传心”、“观物取象”、“澄怀味象”、“道通为一”、“悟对风云”,“迁想妙得”,以及“从一道理,而具千有万,万理一源。一者无心,万何从得有?盖有心于得万理,未免堕声色之中”等美学思想,既以“有”为形质实体,又以“无”为虚灵空明,虚含万千的道源。这种艺术上“从道成形,有心皆有,无心皆无,一合万、万归一,以有心而无心,以无心而有心;有心而无心,有无俱遣;无心而有心,能所双忘”是“有无相生,阴阳相合”的辩证的“和合”逻辑思维的产物。
3、整体综合的系统论思维
中国艺术强调“神与万物浮沉”、“澄怀味象”、“浑然与物俱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心心相印”、“天人合一”,即是艺术家以物我为一的宏观浑然之“和合”心灵,感悟大自然“气韵生动”、“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的“道通为一”和谐美。从美学和艺术观念上,它主张“和合”、“和谐”,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