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有什么?
我国雕塑艺术的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在发掘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就有造型逼真的人物动物雕刻,以及用于祭祀活动的图腾雕像,可见当时雕刻艺术已经具有较高水平。 但真正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汉代的雕刻艺术。汉代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祀天、祀地、祀山川的神祇体系,由此而产生了规模宏大的祭祀建筑群和雕刻。
这些雕刻继承了秦陵兵马俑的风格,写实性进一步加强;除了神像之外,也出现了大量表现现实生活场景的作品,如新疆且末县出土的东汉“骑猎纹铜饰板”,画面右半部描写一场骑兵与羊群的狩猎场面,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情和姿态各有差别;而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东汉“铜坐佛”,则采用了西方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
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繁荣,佛教兴盛,雕塑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唐代的雕塑家既吸收了前代的成熟技艺,又结合当时的社会需求,创造了新的作品样式,如西安法门寺出土的唐懿宗供养像,为木胎贴金彩绘雕塑,塑造了体态丰盈、神态安然的帝王形象,还出现了一些体现民间风俗情的泥塑。到了宋代,宗教雕塑有所衰落,而世俗题材的雕塑却更加丰富多彩,除陶塑外,木雕也很发达,特别是具有宋代文人气质的竹雕,不仅质地新颖,造型也颇有雅致之风。
元明以后,文人画兴起并占据主导地位,绘画中的写意风气也对雕塑产生了影响,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镇人口的密集,从而为城市雕塑提供了重要契机。这一时期的雕塑,虽然仍以神像为主,但民间生活题材开始增多,并且出现了表现市民生活的城市雕塑。如北京卢沟桥侧的《骆驼队》,刻画了赶路休息的商旅景象;而在苏州旧城区中心和上海南京西路步行街,也都保留着大量的明清雕刻。
进入近代之后,随着西方文化与艺术的涌入,中国雕塑界涌现出了许多寻求变革的新派人物,他们提倡学习西方科学和技术的同时,也注重保留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在这期间既产生了《中山先生像》、《毛泽东去安源》等革命英模雕塑,也有《抚琴》、《荷之韵》等一些兼具欣赏性与装饰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