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看哪里?

冉进进冉进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 这个问题问得真是时候,昨天上午刚和几位企业家朋友议论过。 中国艺术品市场目前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历史阶段,整个市场正在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所以很多朋友都看好艺术品投资的未来。但是纵观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路径我们又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国家的艺术品市场在起步发展的时候都是先由政府带头,然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探讨中国书画的收藏我们首先就得从政府入手。(这里只讨论书画,因为雕塑、碑帖等其它门类作品与政府的关系不是特别紧密,所以不讨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府着手开始收集全国的名作,组建了一个新的艺术部门——文物局,负责管理全国的文物古迹跟艺术品。当时政府的思路是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把好的艺术品全部收归国有,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所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到“文革”结束,政府通过调动编制、调拨资金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大规模地收集文物,其中就包括书画。

我们可以看看几个代表性事件的年代:1950年,由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学会联合组成“中华人民美术协会”,负责接收并分配处理一批日本投降后留在中国境内的侵华日军缴获的文物,其中包括大量书画; “文革”开始后,1967年的时候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家,当时被抄的对象除了地主、资产阶级分子外还有“反动学术权威”跟“五类分子”,当然也包括不少知识分子跟爱国人士,他们的家里都被贴上封条,所有文物一律上交。据说当时有一幅齐白石的画,送到文物局的时候他正在上厕所,便池里还堆着刚拉的屎.... “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国家又开始大规模抢救文物,恢复受损的文化事业。这个时候政府又一次发挥了作用,调拨专项资金,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让文物事业重新步入正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度发展,中国市场经济逐步完善,政府也不再直接参与文物的交易流通,而是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划清了社会跟官方的界线。政府开始着重于发挥行业组织的监管作用,而市场则更多地扮演起决定性角色。 中国古代画论里强调“书画乃文人之事”,这里所谓的文人其实指的就是画家本人应该具有的文化素养,所谓“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正是形容这个意思。但是纵观中国历史,真正的文人画家其实是比较少的,大部分文人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绘画基础,他们更多的则是以书法笔墨入画,形成自己的风格。比如明末清初的文人画家郑燮(又名郑板桥)他的书画其实更多是借画意抒发文人情怀罢了。因此我们从传统观念里接受的中国书画往往更多的指的是文人书画,这种文人书画是在文人主导下形成的的艺术形式。

但是到了现代,情况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很多职业画家诞生了,他们是靠卖画谋生,而不单纯是靠画取仕的。这些职业画家脱离了传统文人的圈子,形成了自己全新的艺术理念,并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样式。于是中国的书画不再仅仅象征着文人高雅,它还赋予了新的表现形式跟内涵。于是有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以及随之而来的人民美术的兴起。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