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货币用粮票和什么?

姜雯缤姜雯缤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稳定新政权、恢复经济,实施了“计划经济”这一宏观调控政策。而建立在这个政策基础上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粮食问题就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发布了《管制价格条例》,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包括粮食在内的40种商品的统购统销制度。 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发展,人们对粮食和副食品的需求量逐步增加,但农村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粮食产量也出现了大幅的增长,因此1953年初,国家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销售的实施办法(草案)》,并得到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批准 按照这项办法,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城乡普遍建立了国营粮店,经营面粉、大米、杂粮等十几种成品粮。同时,在集贸市场上也出现了由国家委托商业部门定点经营的“代销店”,销售原料粮和成品粮。这些店面都悬挂着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制”字样挂牌,统一执行国家规定的购销价格,严格遵循按基价加调节差价的规定。 在实行计划购销的同时,还建立了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所有商品都必须凭发票或证明购买,严禁非法流通。特别是针对当时的投机商人,明确规定:“对投机倒把犯,应依法严加惩办。”

到了1954年底,全国除个别地区外,基本完成了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计划购销改革。与此同时,国家还加强了对市场价格的管制,规定各类商品的价格必须低于成本的25%出售,禁止牟取暴利。

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渐削弱,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行政手段。在这种情况下,“票证时代”开始了。 “票证时代”开始于1979年。这一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商业购销自主权的暂行规定》。据此,国有商业系统在实行统一进货、统一分配、统一定价的基础上,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于是,通过优惠售价和加价售给职工的福利性供应,国营商业系统变成了一个“以票管权、以票管钱、以票供给”的特殊部门。

除了国营商业外,当时的供销社也具有重要的物资调配职能。1982年,国家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成立,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供销社成了当时商品流转的一个重要渠道。对于一般民众而言,能够买到什么东西、能买多少东西,通常要看票证够不够、关系铁不铁。 直到今天,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提到那个特殊的时代,仍会用一种特殊的计量单位“票”来表示价格水平——这个“票”其实就是指各种票证。如称衣服便宜,会说“这件衣服五块钱(人民币,下同)票;称物品昂贵,会说“这东西一百块票”等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