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民币人炮?
“人民”币中“人民”两字的意思,一直颇有争议。 一种说法认为:在旧中国,地主、资本家等剥削者占有了全社会的财富,工人、农民和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被剥夺了,所以“人民”是指工人、农民和中小资产阶级;另一种观点认为,新中国的成立,消灭了地主、资本家等剥削者,工人、农民和中小资产阶级成为了社会的主导,“人民”就是这些劳动者们的代名词。这两种说法都有其道理,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并试图从这种观点出发,对“人民”币的概念进行诠释。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领导阶级。但无产阶级并不单纯等同于城市无产者(工业无产者),而是包括所有失去生产资料和社会地位的劳动者。社会主义条件下,作为社会主导的“人民”应当是失地农民和丧失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的经济基础主要是由三大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这时,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主要指工人、农民和手工业者。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个体农业者和个体工商业者逐渐被淘汰或合并到其他经济形态之中去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民”,开始专指工人和农民。至于农村中的地主(土地所有者),由于被置于政府的监督之下,货币收入完全被政府征收去建设社会主义,他们已不再属于“人民”的范畴了。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社会主导的“人民”的含义发生了变化,人们常常用它来指称所有劳动者——无论是从事劳动还是不从事劳动的人,无论是否领取工资——尽管其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拥有自己的财产。这种现象与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在这种形势下,劳动者的“工资”不仅代表了劳动者投入生产的物质资本的补偿,而且还反映了劳动者参与收益分配的程度。“工资”对于劳动者而言具有了“收入”的性质。
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享有权利的能力也在增强。为了反映这一现象,我们不得不调整“人民”这一概念的外延。于是,人们可以用“人民”来称呼那些在以前看来似乎没有资格获得这一称谓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