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币种人民币占第几位?
现在世界上流通的法定货币有大约170多种,如果按流通区域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全球性货币和地区性货币。目前,世界主流国家大多发行的是区域性的货币,如美元、欧元、日元等;而中国发行的法定货币,即人民币,属于地区性货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的区域性货币是:“某一地区内的关键国际结算/信用货币”。根据这个定义,在金融领域,人民币属于我国这一地区的关键国际结(信)货。但是不能认为,只有本地区的货币才能成为区域性的货币,实际上,某些全球性货币也是从一个较小范围内发展起来的。
以美元为例,它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结算/信用货币之一,但它的起源只是一个地区性的货币,只不过后来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把它与黄金挂钩,并作为主要外汇储备,才使得它成为一种全球性货币。 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法币从无到有,从地区性货币到全球性货币,都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其信用的建立过程。而信用又是靠政府力量来实现的,所以,政府的力量对货币的信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2016年4月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开始以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五种货币来计算特别提款权(SDR)。特别提款权创设于1969年,是IMF的一种记账单位和国际储备资产,可用作会员国之间的支付,弥补会员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偿还IMF的贷款本息等。从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币被认定为可自由使用货币,并将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一道构成SDR货币篮子,权重占比为10.92%。这意味着IMF已可向其188个成员国发放人民币,同时,各国在IMF持有SDR均将自动含有一定数量的人民币,成员国可据此持有人民币。
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高速增长,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进一步扩大,使用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中国人民银行先后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RQFII等30余项配套改革措施,不断深化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和金融市场开放。我国在人民币结算、投资和交易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措施。比如允许企业在对外贸易及投标、定价、签订合同中直接使用人民币报价,实现贸易结算;允许企业进口支付、利润再投资、境内机构对外投资等以人民币结算;允许境外企业在我国通过发行熊猫债进行融资,允许机构投资者在RQFII框架下以人民币投资我国资本市场等。这些都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打下了基础。
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稳步提高,也为人民币逐步国际化创造了现实条件。1978—2016年,我国GDP从0.37万亿元增长到74.4万亿元,年均增速9.6%;我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211倍和174倍,2013—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全球第一位。2015年,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排名超过日元和英镑,居全球第五位。至2015年年底,我国与3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规模达3.31万亿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与19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建立了双边货币合作框架,进一步促进了人民币在境外的流动性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