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光宝绪现在价值多少?

巩家邦巩家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您的问题比较宽泛,我尝试着解答一下: 首先从铸造量来说,“康熙通宝”的铸量大约2.5亿枚左右;而“乾隆通宝”的铸量大约是7.6亿枚;“嘉庆通宝”的铸量大约是4.9亿枚;“道光通宝”的铸量大约是5.8亿枚;“咸丰通宝”的铸量大约是3.6亿枚;“同治通宝”的铸量大约是1.9亿枚;“光绪通宝”的铸量大约是5.4亿枚;最后“宣统通宝”和“民国孙小头”的铸量无法统计(因为时间跨度比较大且存在替换币的情况) 但是如果仅仅考虑清帝在位期间铸造的硬币,那么情况就相对简单一些了。

先秦:目前所见最早的青铜铸币是春秋中期的布币,但是实际上春秋早期的晋国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币了(参见《古钱大集》P40),不过这些铜币的形制与后来的货币相差甚远。战国时代各国使用的铜币各不相同,但是形制上已经能够找到后世的钱币影子了。战国晚期秦国统一中国后,推行了统一的金属货币——秦半两(参见《古钱大集》p30),虽然形状上还是保留了一些战国币的特征,但是形状已经固定下来,成为汉代钱币的母本。

汉代:汉代继承了秦代的财政体系,使用了五铢钱(《汉书·食货志下》“铸五铢钱”),并且一直沿用了六百多年。五铢钱的形制后来也被后世很多朝代所沿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这个时期各个政权更替频繁,所以铸币制度也比较混乱,出现了王莽新朝、东汉灵帝时设立的西陕板币和东陕板币,还有南北朝不同时期不同姓氏建立的政权的铸币(参见《古钱大集》p42-43)。但是这些币制的混乱没有影响人们对于币值判断的标准,即以五铢为值的标准。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五铢钱,随后又铸造了“开元通宝”。“开元通宝”采用了唐高祖李渊提出的“新铸钱,文曰‘开通元宝’”,这种货币体制一直延续到清末。

北宋:宋初沿袭唐代以铜钱作为主要货币,同时规定铜钱以一文为一串,每贯千钱。后来由于铁钱和纸币的出现,铜钱在货币流通领域中所占的地位逐渐下降直至消失。但是宋真宗时为了筹集平定契丹的战备经费,于咸平年间(998—1003)重新大量铸行铜钱,并专门设置监钱官,掌管铸钱。“淳化元宝”就是此时发行的。

金代:金灭掉了辽,接着又攻占了北宋的大半壁江山。但是在攻破北宋都城东京时,却抢走了大量的铜矿。金人占领中原后,实行钞币并用制度,铜钱发行量较小(主要发行银钱),而宋朝遗留下来的旧钱则被称做“宋钱”。这种被称之为“宋钱”的宋朝旧钱成为了金代民间交易的主要支付手段之一。

元代:蒙古入主中原后,建立了“钞法”,即以棉花作为原料印制钞票——交钞,取代过去以铜或锡作原料的铜钱。但人们对于“元钞”的不信任导致其信用低下,于是元朝政府又允许用银、铜等实物货币兑换“元钞”,最后形成了“钞本兼银辅币”的货币体制。尽管有上述的“钞法”,但元朝的“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民间依然是以物易物的形式进行贸易。

明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恢复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于洪武八年制定了“户贴”,即由百姓将原来的私有财产登记造册上缴,政府按户籍人口发放口粮,而多余的财产则充公,用于铸币。明太祖认为历代的币材如黄金、白银、铜钱等等都有缺陷,不如“钞”方便,于是在永乐九年废除了金银铜铁钱,专以“宝钞”为法定货币。但后来老百姓不认可“宝钞”,导致其信用低落,最终失败。于是明代的货币又回到了以银子为主的体系当中去。

清代:满人入关后,承袭了明代的银子为主体的货币制度。到了雍正皇帝时,因看到钱粮耗羡无度,遂于雍正十年命户部鼓铸大钱,重一厘至三厘(相当于现今的一分至三分)不等,面文“当十”“当五十”,寓意以此抵补旧饷之不足。后来这种铸币之风蔓延到其他省份,使得市面上出现了不少质量低劣的伪铸货币。到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正月,乾隆帝认为这种伪钱危害极大,令各省督抚派干员查明本省假钱来源,严加惩办,从而刹住了伪铸之风。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