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银葫芦做什么用的?
清代银葫芦一般做为装饰品,葫芦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除了经常被纳入“八吉祥”的宝相华光之外,更为重要的特色是其吉祥的涵义。据《西京杂记》中记载,汉代的宫人有佩戴“西王母头青卷蓬”的习惯,这种“蓬”是用玉石磨制而成的小容器,其形制即为葫芦状。宫人在日常饮食时会向这种小葫芦器皿中盛入油脂,其吉祥如意,福禄荣华的象征意义在当时已经被广泛认知了。
在清代的宫廷中,葫芦吉祥物也是被大量使用,以珠宝玉石金属为主要质材,制作者依葫芦外形进行加工,有时也会进行一些形象寓意的变形处理。例如将几个小葫芦相互联缀,因“联”与“连”谐音,即形成“连生贵子”、“子孙万代”等吉祥含义。或与寿桃连缀使用,即为“福寿双全”、“福寿万代”的象征,如在葫芦周围配置蝙蝠纹,意为“福气盈溢”等。
此件银錾活环葫芦,应是清代宫廷内一件重要的吉祥物器皿。其以足银锤揲錾刻而成,呈葫芦形,中间束腰,器身装饰有四枚活环,造型规整,打磨细致。整器表面装饰有缠枝花、蝙蝠,并在腹部装饰有方形委角开光,其内錾刻有“长命富贵”四字。“长命富贵”四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使用到的吉祥成语之一,其字面上的意思是长生不老,荣华富贵,包含了人们对人生的美好夙愿。从吉祥图案这一角度出发,此成语又可以拆解为“竹报平安、蜂蝶富贵、蝙蝠献寿、古钱长寿”等多种元素,即形成了“一语破万金”的吉祥图案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