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烧瓷器的原理?

柯发财柯发财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成型好的坯体上罩上一层釉,然后进行素烧和釉烧。素烧的温度一般在900℃上下,这个温度将粘土中的高岭土的结晶水去除并使粘土开始瓷化,素烧出来的产品还很脆弱(我们景德镇通常叫素烧坯),不能直接出售。素烧好后再上釉,再进行釉烧。釉烧的温度较高,根据不同的瓷土坯,温度差别很大。一般有800度,有900多度,有1200多度,更有高达1300多度的。通常说来,温度越高,瓷化程度越好,成品越坚硬,光泽度越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过火烧了”,其实不是烧过了,而是烧的温度比低点的高了许多倍,瓷化程度当然好得多了。

窑炉可分为倒焰窑和阶级窑。倒焰窑就是火从窑口烧进去,经过窑底反射后从窑口的烟道排出去,火在窑内是从下往上的,这样很容易使火焰直接冲到坯体上,使窑温不均匀,容易造成成品颜色深浅不一。而且,一个大一点的窑的窑底和窑口的高度差不大,窑内火焰由于本身的重量容易产生涡流,影响窑温的均匀度。

阶级窑有好几个阶级组成,一般分上阶级和下阶级。坯体放在阶级之间的间隔内。有的间隔是封闭的孔洞,有的是敞开的匣钵(匣钵是专门盛放坯体的陶瓷制品或铁制品)。下阶级的温度一般比上阶级高一两百度,由于阶级落差大,窑口和窑底落差也大,下阶级烧产生的上浮气流从上阶级流过过程中与坯体接触很少,窑内温度比较均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