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姹紫的瓷器值钱吗?

应和成应和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单色釉瓷器始于我国晋代,南朝时已有较高成就,盛于明清时期,“姹紫”就是产生于清康熙晚期,至乾隆时则成为著名的高温颜色釉品种。康熙时,姹紫的成色是用釉料中的析晶效应形成,通体布满粉红、深红、浅紫或肉红等各种紫红色大小斑点,灿烂绚丽,别具一格。到了乾隆朝,烧制时则使用了“紫金釉”配方,烧制出的“姹紫”器紫色中含有红点白斑,在浓淡深浅不同的紫釉上呈现五光十色的鱼子斑,与宋钧的玫瑰紫极为相似,因此有“宋钧颜色贵,新瓷不差分”之说。清末以后,随着封建王朝的没落,瓷器烧制质量急剧下降,瓷器上纹饰简单,器形少而粗糙,色彩暗淡,这一时期生产的“姹紫”器也缺乏早期的神韵,紫釉暗浊,稀疏的鱼子斑呆滞无光。

作为单色釉瓷中一个独特的品种,在清乾隆瓷器的拍卖中,“姹紫”釉瓷的表现一直不俗,频频以高价成交。2001年,在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举办的“中国陶瓷及工艺品”拍卖中,一件“清乾隆姹紫描金团龙纹天球瓶”就以1564.6万港元的高价创下当时乾隆瓷器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2008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姹紫描金天球瓶”以3986.075 万港元成交,成为乾隆瓷器成交价排行前10 位。香港佳士得2014春季拍卖古代艺术拍场上一件“清乾隆 姹紫釉里铁绘云龙纹葫芦瓶”,以2724万港币的价格成交。因此,清乾隆时期的“姹紫”釉瓷备受藏家青睐,价值越来越高。

尽管“姹紫”瓷器存世量很少,伪品并不突出,但古瓷收藏爱好者对于这一品种也要提高警惕。现在仿品制作水平极高,稍不留神也会以假乱真。鉴定时,要注意从造型、釉色、纹饰及底部款识等方面与真品进行仔细比对,发现不同之处。如真品上的描金龙纹图案,金水莹亮,历经300百年的时光仍然不失风采;而伪造的描金图案,金水发乌,色调浮躁且很容易剥落,用手触摸有较强的粗糙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