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如何投缟?
题主的问题,“如何在创作中运用”是重点。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笔法”、“笔势”和“字法”里,所以先看看《书论》中的论述: 《笔阵图》 “夫点,如高峰坠石;撇,如兰叶拂风;竖,如万岁枯藤;横,如壮士拨剑……” 《书议》 “古笔有二种:一谓毫锋立笔,谓如快刀砍竹,不浮不粘,曲屈中间,四面有气,乃得成笔。二曰藏锋入纸,自底加鞭,不疏不壅……其状似锥而劲,若铁而利,行则断绢绝纸,坐则落纸如云。盖用笔之妙,尽于此矣。故蔡邕论章草云‘欲书先散怀抱’者,亦此意也。”(张彦远:“今之用笔,但贵轻快,又恶厚重,岂知古之为笔,纯以含壮,若轻快,则是锥刀而已。”) 《论书》 “夫点画出入之势,当意本乎自然。故为字之体,须波撇宛转,上下相映,左向右背,相覆相次,上如引梯,下如走船,左右相扶,前后相对。点画不得伏卧,如春蚕吐丝,折无端,若秋蛾赴焰,力穷而后已焉!” 《论书表》 “或问吾师:‘何如为书?’答曰:‘书,心学也。’又问:‘何如为心?’答曰:‘书,君道也。书如得君,国昌人泰,书家得之,心气和平。’”(按:此“心”指内心精神) 从上述的引文可知,所谓“用”不是技巧性的,而是通过特定的笔法写出相应的笔势来获得“合于自然”的字态效果(结构关系+姿态美感)——这是由两个层面构成的:一是字的整体形态,二是字的笔画姿态。
关于第一层的字形结构问题,可以参考一下米氏的“结字之法”……其实现在大家都已经不太注重这个问题了——“写字的人”比“书法家”要少得多啊=_=b 关于第二层即具体的笔画姿态问题,我觉得主要涉及的是两种状态:一种叫“提”——就是通常所说的“笔锋提起来”的状态;另一种叫“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把笔顿住”的意思。 这两种状态的要点在于:前者是从“收笔”的角度来讲的,因此它的主要特征就在于笔画末端的形态比较“尖锐”甚至呈现出一定的“斜度”(这种锐利的末端,使整个字都显得挺拔有力);后者则是从“起笔”的角度来说明的—-如果将起笔看作是一个动作的话,那么“顿”的动作就相当于一个停止的动作(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开始下一个动作的前预备动作吧……)。 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种现象: 无论是行书还是草书,都会带有一定的“顿笔”成分———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一种强烈的运动感; 而楷书因为追求“稳重”的姿态美感和“整齐划一”的结构稳定性,所以一般都需要尽量做到笔画的起始处和末尾处的“圆融”与“平直”——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提”的感觉.(不过,如果一味强调这样的状态,同样也会让字的姿态变得呆板而没有生气啦^ ^ ) 至于具体怎么“用”就因人而异了吧^^ ——比如我个人就比较喜欢那种略带“锋芒”的线条质感TAT…… 我觉得可能还是跟个人习惯有关?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就是比较喜欢用这种提笔的状态呢>_< 所以我也很难帮到你呀XD~~ 但是不管怎么说,“提”和“顿”都是毛笔书写时的基本感觉啊~~ 如果想要让自己的线条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话,最好还是多练练这两个方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