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力怎么写?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也很喜欢这样的问题。 之前在别的答案里说过这个事,我举过王羲之的例子,他临了五遍“得书于纸者二三点”,可见古人写字很讲求力度的把握——“一轻则无着落,一重则溃散矣”——如果王羲之不能做到对笔力的精准控制,他是不会花这么大的功夫来反复练习的。
所以我想说的是,所谓的“笔法”“墨法”都是建立在对于力度的精确掌控之上的——不掌握这种微妙的力度变化,所谓笔法、墨法就成了空中楼阁!当然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所有的技法都建立在对于力度的控制之上,所以学习任何一门艺术都要先重视“力度”的训练。 我觉得题主说的“笔画没有力度就软弱无力了”这是中国书法的问题,而西画在力度上的训练则更为讲究: 比如,油画中要强调笔触的力度,这就和笔触的大小有关;还有油彩厚薄的变化,这也能影响到笔触的力度与效果; 而水彩画的笔触就更讲求变化了: 还有水彩画中的水痕也是非常有表现力的: 所以题主现在应该明白,用笔的力度不是单纯的用力量就可以达到的,而是需要多方面的考量才能最终表现出来——就像画画一样,国画重墨轻色,西方重色轻墨,但无论哪一种都有其特有的优势。
其实除了国画之外,很多传统书法中也并不强调力度的变化,比如“二王”的书体就很注意字体结构的平衡,所以他们往往会把线条写得比较圆转而忽略力度的变化,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书法没有力度可言,只是他们更注重整体的协调而非单点的突破而已(这也和中国古典美学的精神一脉相承)……
好了,大概就是这样子吧~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还请指出来,谢谢大家!
我是学书,但是没怎么练过硬笔的。。。 个人感觉字写得好看的人,一定是有天分的!所以题主的字可能不太适合教。我也没资格去教你具体的练习方法(毕竟本人没有具体练过)。建议多看看视频和名家作品。比如“经典永不过期”的视频就是很好的教程资源;还有《中国书法》杂志上也有很多文章可供参考;《书谱》《写字》等杂志也是不错的选择。
关于笔法、结构、章法都有详细的讲解。可以挑着喜欢的去看啊~ 网上有很多教学视频,我觉得你可以找一下“田雪松谈书写”系列视频讲座来观摩一下他的书写过程,或许能学到点什么哦。 我觉得题主的问题可能还是在于不自信吧……其实写出这样的字已经相当不错了啦!不要总是觉得自己写的不好,也不要太苛求自己了~慢慢练一定会有进步哒_( ̄▽ ̄)〜〜加油加油加油!
力之于书,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历代论书者无不看重这一点。孙过庭《书谱》说:“思则千载合风,似效时而异体,专溺一能,虽工犹病,神采之来,变化无方。”这里所说工犹病,变化无方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力!书法艺术的功力、筋骨,是其核心。而神采和风格是建立在筋骨力的坚实基础上的,是本质和现象的辩证统一。所以接着又说:“陆机谓笔意精微,其韵不竭,亦犹溥游者见鱼而喜,不觉欣然而笑。彼之常所以受,我之常所以为,但俱有忘怀之趣。”这里的“游”指游水鱼,“见鱼”指在水边看到游鱼而感到欢欣和愉快。这里的“我”指写字者,“彼”指鱼(游鱼)和水;“但俱有忘怀之趣”,是说在笔力支撑下,水与鱼、书法的形势与内力浑然一体。而王羲之《论书》则说:“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以愚钝为宗,绝非口手可论。”这里用天地万物混元之大道来说明书法里所包含的“气”,“气”通大“道”,“气”从“道”来。气贯万有,齐贵七宝,以愚钝为宗的自然天成,非口手所能道也。这里讲的“气”,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书法的精神品格。
以上所讲力和气,讲书之筋骨血肉,是谈书的内在美,但就字的外部结构来说,更离不开力的支撑。
字结构的外部美和整体美,都是在力量的支配和制约下形成的。如字的疏密、聚散、伸缩、俯仰、轻重、正歪,以及笔画的长短,点的位置,都有力的作用,而且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生发。如字的重心,要保持稳定和平衡。一个字或一行字,看上去很美,经得住推敲,其中心很稳,它所处的状态属于势均力敌、井水不犯河水的那种状态,但它的内部结构却存在力的大小悬殊,有些力在向其他方向“跑”,而字面并没有散掉,这是由于有另一部分力在牵制着,使重心稳定下来,如果用科学语言来分析,这是物理里的力的平衡在起作用。又如字的整体结构,有的开合有致,有的左右揖让,有的互相背向,有的穿插避让等,都是以力为基础的。字的大小,也是以力为依凭,字大,笔力充足才能架得住,字小,也需要强有力的支撑。字的结构在安排和考虑时,不但要想到字内结构,而且要考虑字外结构,既要防止过宽,也要防止过紧,都要以保持字心平衡为美。字与字之间,字距行距之间,都应保持一种互相映带、神遇迹合的笔势,而绝不能互相矛盾和抵牾,这也是基于力的支撑、平衡,以构成一种最佳状态的审美。总之,书法之结构,字的形态美,外部美,是力的美,有力度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