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瘦金体书法?

云彦水云彦水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现在能看到的宋徽宗瘦金书作品,大概有这么几类。一是《楷书千字文》(也有说是《真书千字文》的),二是《夏日诗帖》、《腊日诗帖》等行草书,三是《赵佶祥龙石砚铭》之类的石刻文字,四是一些佚名作。 可以这么说吧,我们之所以知道瘦金书,主要来自于这两方面——一方面是瘦金书的法帖,一方面就是宋徽宗的绘画和瓷器、玉器、书法篆刻等艺术成就。因为其他方面的艺术成就都是“物”,而书法是“书”;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很多书法家是因为流传下来的墨迹,但我们通常只知道其法帖的名字而不一定熟悉作者本人。比如说,我们不知道“二王”的具体名字。但我们可以根据传世作品判断他们的笔法特征,进而确定是王羲之、王献之的风格。然而这种办法在宋徽宗这里却行不通了——“瘦金书”这个概念被普遍接受,很大程度上还是靠他的名字以及他本人在陶瓷领域的造诣。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我们之所以对瘦金书印象深刻甚至推崇备至,恰恰是由于宋代的文人阶层对书法的审美发生了转变的结果。北宋时期尚意尚古,宋人开始重新审视汉魏时期的书法作品,比如《石门铭》、《始平公造像记》之类,这些作品中,笔画粗壮有力又兼有飘逸灵动之气,符合宋人的审美口味。到了南宋时期,这种风气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赵构为首的“尚趣”之风。同时,由于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所以政治上的动荡不可避免地也影响了文化领域的发展方向。因此人们不再重视那些高古的作品,而是将眼光投向更符合时代精神的书法风格上。在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一种纤细瘦劲的书风便产生了。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种情景——“瘦金书”这个名号虽然响亮,但事实上真正能够体现其笔法和风格的法帖作品其实很少。大部分所谓的瘦金体的作品其实都是后人按照宋徽宗的风格临写的作品罢了,或者干脆就是用刻本摹制而成的。而且即便是在为数不多的法帖中,也很难找到两本完全一样的作品来作为标准范式,这也就造成了今天人们难以掌握瘦金书的窘境。 我们再来看看历代书法大家的情况,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基本上,凡是书法史上公认的大师级的书法家,都会留下一大批墨迹作品。比如“二王”“颜柳”“欧褚”“苏黄米蔡”等等。当然,也有一些书法家留下了很多墓志碑帖等法帖作品,但这毕竟是后世的人根据已经失传的墨迹拓印而成,所以往往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而不能成为教学范本。那么为什么就没有哪个大书法家能避免这种情况呢?我想,这是因为大多数书法家都有“存世必留迹”的心理暗示在里面吧……

优质答主

题主的问题问得好啊, 瘦金的字写得挺好看的,也挺有个性特色的吧! 所以有人问“为什么瘦金字体这么受欢迎”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这个原因就相当多了去了……(当然这里并不是特指所有喜欢瘦金体的人) 一开始有人注意到这种字体是因为《千字文》的印刷体,那时候流行的是颜、柳碑贴和赵孟频的小楷,于是这样风格的瘦金出现在当时就让人觉得很惊艳了;

后来是徽宗皇帝,他的瘦金也让人耳目一新; 再后来就是赵佶的儿子宋钦宗,他写的瘦金也很有个性特色;再后来就是南宋著名书法家蔡京所创作的瘦金书,同样很有个性且漂亮! 再然后就是清初的书法家王铎,他的作品也是别具一格的瘦金风格;

而到了现代当代一些著名的书法家,比如沈鹏、胡抗美、林散之等,他们也都写过不同流派的瘦金风作品,只是可能没有像上面这些人有代表性罢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