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书法如何?
八大山人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他一生神秘、隐逸而充满传奇色彩。作为明王室的一员,清兵入关时他的父辈们或拒降而死,或服毒自尽,或投水身亡,或剃发为僧。在这样家破人亡的境地下,八大人却选择了隐身江湖,以绘画和书法度日。 据说他曾经与朋友相约一起出游,结果到了约定的日子里别人都等来了消息,唯有八大山人的信笺上只留下了那寥寥几笔“游乎”二字,可见其性格之孤傲。
关于他的身世还有这么一个传说:一天,他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和尚正拿着一只碗在乞讨,可是却没有人理睬他,于是他就把自己身上的银两全部给了小和尚。没想到第二天这个小和尚又出现了,八大山人再次给他钱物的时候,发现这个和尚竟是自己的亲哥哥,而他正是来投奔他的!原来八大山的父亲就是崇祯皇帝,母亲是皇贵妃田氏,因为不愿被剃发做太监,所以带着儿子出家做了和尚,逃出皇宫到江西避难去了…… 这个传说是真是假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八大山人的生活确实是比较困苦的。由于生活所迫,为了生计他也做过一些俗事,比如给宫眷作画,但是很快他就厌倦这种生活了。有一次有人想让他画一幅《孔雀图》当礼物送给康熙皇帝,可八大人却挥毫泼墨一气呵成,等到画卷展开之后却发现上面是一只黑鸟站在树枝上的画作——这是八大山人最典型的题款方式:“八大山人”四个字分成四个角落,中间空白处再署一个“南”字,这便成了他最为著名的“哭之”“笑之”。 “八大山人”之名来源于南宋诗人郑思肖的一幅作品《雪梅图》上有题诗:“天下一人心,山边孤鹤影;雪花飞满天,吹落萧瑟冷。”后两句取其中的“八大”与“山人”而成。从此他便自称“八大山人”,以此来表明对明朝的忠心和怀念之情。 他的一生都在逃避,在山水之间隐居,但是他却又不得不去接受现实,于是只能以笔墨纸砚来表达自己对前朝的哀思和对满清王朝的憎恨。因此可以说八大山人不仅是明代遗民中绘画成就最高者之一,而且是中国绘画史乃至中国艺术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巨匠。他的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开创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文人写意画派的一个新的高峰!
八大山人是明清以来对中国画最为重要的名家,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传于世的不多,尤其是他的草书十分珍贵罕见。今天能见到他的真迹无疑是一件幸事,大家可以好好收藏学习研究哦~
优质答主
朱耷的行书,写得比较随意些。 他的正书和草书都写的比较严谨规矩,而且是有法度在里头支撑着的。他是个文人,所以他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法家,但是他是明代有数的几个文人书法大家之一。他的作品里面还是有很多文人字的感觉在里面,但更多的是文人的情怀与风骨在他作品里的体现,比如他的《临集字圣教序》。
当然,作为明末清初人,他在艺术上的探索也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意义的。就朱耷来说的话,他的绘画、他的文学都是当时乃至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群体(包括他的老师董其昌)中最杰出的人物代表。而他的书法作品呢,我觉得可能没有达到他的绘画那么有名,但也算得上是明末清初重要的艺术作品了。
朱耷行草书学“二王”,参黄山谷,也杂糅苏东坡笔法,以侧锋取势,结字寓欹侧于平正。他的行书,落笔着纸便有峭拔之气。他的行草书,笔势开张如鹰隼盘猎,矫健纵横,有迅疾的电光火石之势,又有古拙的内蕴。章法方面,字距紧而行距疏,字势随笔旋转,疏密对比自然天成,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朱耷的书法和他的绘画风格相去甚远。他绘画用笔凝重简约,书法用笔却灵动松秀,“从质实中来,而能作骀宕恣肆之气”。朱耷书法艺术上取得成就,与他深厚的绘画修养和丰富的生活实践是分不开的。他在绘画上多方面的成就,使他在笔法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是他书法艺术上的突出特点。他书法中的用笔用墨已高度凝合了“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感觉。他所画的山水、兰竹、鸟兽、虫鱼的趣味和意态,在其书法中也常常流露出来。
朱耷的书法,与其水墨大写意绘画一样,是建立在雄浑恣肆的用笔和淋漓酣畅的墨气上的。他的行草书和绘画一样,用笔多采用侧锋秃毫,用墨多采用宿墨水浓墨。笔与墨协调一致,达到了“水到渠成”的自然化、和谐化的妙境。可以说,他的书法与绘画是水乳交融的艺术。
朱耷的书法上追晋唐,在运笔上师法“二王”,尤得益于王献之、怀素。他以行草书为专擅,上溯王羲之的章草,对陆柬之、米芾、黄庭坚等也是心追手摹,尤在黄庭坚身上花的功夫最多,这在其早中期书作中有着明显的表现。在中后期书写中,朱耷对颜真卿的笔法和篆隶意趣也下过工夫,在结字上吸收了唐代草书家怀素的某些特点。他对明清的书家也很重视,尤其是对徐渭十分推重,在早中期,他对徐渭用笔学习过,后来逐步将徐渭的笔法“化”入自己的笔意中,融入其他书法家的笔法,把诸家的优长化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