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嫁妆瓶为什么有暗字?
因为清初有满汉不通婚的法律,所以汉族人要留个暗字以示区别。也有说是防满族人抢嫁妆。嫁妆瓶流行于清朝晚期的河北唐山、河南安阳、山东淄博一带,是汉族姑娘出嫁时的陪嫁品。每个嫁妆瓶上都有一个福字盖,下面有小肚、腰鼓底足,上面画着非常艳丽的牡丹、石榴、蝴蝶等喜庆图案,每对瓶子上都有一个区别暗记。
有的是一撇、两撇,有的是一点、两点,有的叫子瓶、女瓶、长瓶、短瓶,这些都属于暗字,暗记。汉族姑娘出嫁时,陪嫁的其他物品是不能乱碰的,而这些瓶子可以动,可以倒上水给小孩玩,或者做插花瓶。嫁妆瓶一般五对、七对、十对成套,有大有小,摆在一个红漆箱子上。
嫁妆瓶也是清代咸丰、同治、光绪朝的典型器,它的图案非常具有民间气息,也非常具有装饰风格。它反映了清代末期社会底层人们的审美取向,他们的瓷文化观念。但是它的烧制并不太精细,有的露沙,有的图案不很清晰,这与官窑器有很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