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大楷书法?

奚诺伶奚诺伶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有点难度,不过既然问了,我就试着分析一下。 首先谈谈我对何绍基的了解和印象: 我觉得何绍基的楷书是“二王”一路的书风,与颜真卿的字有着明显的区隔;而其行草书却是以颜真卿、欧阳询等北派的书风为底子,加上“二王”的笔调进行融合而成的一个新的书体;所以如果单论他的楷书的话,在清代算是比较正统的书家了(其实我觉得说何绍基的楷书是“二王 ”的路数不太合适……我只能说他是继承晋唐的法度来写的)。

然后谈一谈为什么他写的字会有这样的观感呢? 首先是结体的欹侧,这一点应该来自颜真卿,尤其是《多宝塔碑》的笔法与结体对何绍基有较大的影响。但是何绍基的笔画中常带有篆书的笔意,这使得他在书写结体上比颜鲁公更偏向于横向延伸,看起来也就显得有些倾斜了——当然这个“倾斜”是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上的!(因为何绍基本身就是按晋人法度来的嘛) 其次就是起笔收笔处,由于他对帖学的深入探索以及他在书法史上的贡献,使得他的笔法极为成熟,且富有变化。这点体现在他楷书中的提按起伏、回锋藏露等细节的变化之中。比如下图,第一段起笔时笔尖微微向下,第二段起笔时笔头向上,第三段的横画又回到最初的起笔状态,这种微妙的细节变化使他的字有一种自然流露的“韵味”——而这种自然的写法正是来源于他的勤奋学习。 所以总结一下,何绍基的楷书之所以给人这种感觉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继承自颜鲁公的欹侧;二是他以晋人笔法和北魏笔法为基础,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才形成了现在这样的风格。

优质答主

个人觉得字是写的相当不错的 何先生的书作,我看了很多。小篆写的最好,书碑行草也很好(当然他的正书也不错但我个人还是特别喜欢隶书) 但是我觉得何先生的楷书写得一般般。感觉上,他的楷书有取法颜真卿的笔意,但又没到颜真卿的高度。有点拘谨的感觉……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我对这种风格的楷书是没有多少兴趣的,所以也谈不上欣赏了……

另外附上我的老师临古帖的作品一张……

昌瑞婷昌瑞婷优质答主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游隐、东洲逸叟等,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人。晚清人称“清代书法第一人”,是晚清公认的著述家、文学家、金石家和书法家。学识渊博,通经史、文字训诂之学,精金石碑版。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功力极深。三十岁以前,致力于帖学,尚未脱赵孟頫、董其昌的习气。五十岁时,始致力于碑学,临习汉隶的《张迁碑》、《礼器碑》、《乙瑛碑》及魏碑《元桢墓志》、《郑文公碑》,并从颜真卿《麻姑仙坛记》、《争座位帖》等碑帖中吸取营养,糅合贯通,自成一家。他用回腕法写出来的字线条厚实,圆润雄浑,结构宽博大气。其代表作有《玉版十三行跋》、《西苑惠莲碑跋》、《爨宝子碑跋》、《唐兴庆宫碑残石跋》、《道州何绍基重修孔庙碑铭》、《礼器碑跋》等。其书法自成一体,被誉为有清一代第一,当时就有“北有李(瑞清)南有何(绍基)”之说。清代著名书法家、同乡舒鼎嘉评曰:“道光以来,论者以子贞之隶书为第一。子贞以颜平原尚书笔意为隶,故高古浑厚,冠绝一世。”

何绍基的楷书,中年以前书风秀润飘逸,穆馆评曰:“子贞中岁食金既富,楷法略参颜法,然习气未除,尚不足为训也。”他六十多岁游山东时题泰山、《游石屋岩诗》碑刻等都反映出他的中年书风。其晚年则潜心北碑,于颜真卿力学颇深,自此书风大变,由挺拔隽秀变为古拙沉雄。晚年又习悬臂回腕法,其笔法由清秀绮丽变为沉雄雍容。何绍基的楷书取法《张迁碑》和颜真卿,自成一体,厚拙而有气韵。行书从颜真卿《争座位帖》入手,又揉合北碑,书风雄浑刚健。其隶书也很有个性,独树一帜。他的书法碑帖结合,自成一体,尤其他晚年的悬肘笔法奇特,独步一时。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曰:“子贞行楷,求篆于隶,求隶于楷,晚近百年有数能手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