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南宫书法?

彭景兰彭景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写“南宫体”,主要是学王羲之《兴福寺碑》和《智永千字文》,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陆机《平复帖》也都练过,欧阳询的楷书,赵姬的小楷也练习过,还有钟繇和二王的行书。 我的笔迹特点是从《智永千字文》来的,比较方,字形比较紧凑。

现在一般人都以为南宫书体是方正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南宫书体最早出现时是很瘦长的,有点像王羲之晚年的字,比如《兴福寺碑》《姨母帖》都写得很长,很细,到了宋初才慢慢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南宫的书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变化呢? 我认为这是因为北朝末年政治形势的变化导致的,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建立了隋唐王朝,南人北上,北人南下,大家为了融合南北文化,就都改学北人的隶书、楷书了(其实隋唐时期的汉字还保留了一定的隶书形态,如「月」底不点),而原来的南人书法,尤其是王献之的书法,由于在南北朝时期已经逐渐没落(后来只有唐人学),所以渐渐没人学了,于是这种字也就渐渐消失了——但是它的某些笔法还是流传了下来,形成了一种新的字体,这就是今天的南宫书体。

今天的人看这些作品,往往会觉得它们风格很像,实际上这是很片面的看法!如果多看一些晋唐人的墨迹,你就会发现他们的用笔和结字都是完全不同的,有的笔画还非常粗厚。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们的笔迹变得如此接近了呢?我认为是因为唐代印刷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那些小书家的字的笔法细节,他们之间的一些共性就被发现了,然后被后人总结出来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 这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啊! 比如颜真卿的字,看上去好像比南宫书的要宽一点,但其实他们都是一样的,只是他们用的毛笔不同而已。

另外,南宫书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字写得都很直,这一点和欧阳询很相似,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纸张质量差,容易折皱变形,所以他们才不得不把字写得更直来适应纸性……

安泰华安泰华优质答主

我是在18年写的,所以题目可能有些过时了 当时在高三的暑假写了一幅字《书论》和一幅《寒食帖》(二王,苏东坡,黄庭坚) 现在已经大四了,不知道有没有变化 但我的老师还是让我好好保存,说是可以珍藏 我觉得这个字还可以吧 先写一个大概的字形,然后再进行书写 每个字的结构都是需要仔细思考一下的,这样会让你的字更有韵味 比如这两个字“之”、“间” 第一笔是主笔,要写得长,而且要有力度 第二笔是次笔,不能写得过于长或短 如果我是你我就把第一笔稍微拉长一些,第二笔适当缩小一点 第三笔的笔画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 第四笔是撇,可以适当放宽点 最后一笔的捺同样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 在创作的过程中不要想着每一笔都写得很完美 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就是要学会接受不完美的地方,然后加以改进 最后祝大家都能写出自己满意的字来~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