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二年是什么年份?
1943年,是中国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最为疲惫困难的时期,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企图击溃我在中南地区的部队以解除其南方战线之危机。我中华人民和军队英勇抗击,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毙伤日军2万余,重创了侵略者。
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为了支持前方作战,国民政府实行了严格的军事统合政策,所有战略物资全部由军部控制,严禁任何私人买卖。1943年至1945年间,因战争与通货膨胀,我国物价上涨近60倍,普通百姓生活处于极度困难之中。 为了鼓舞士气,稳定民心,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 年)初,国民政府明令废除法币、关金等纸币发行权,统一货币发行权,同时禁止银元出口,推行银本位制度。
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有四个来源:税收、公债、捐税和发行货币,其中又以发行货币为主。为弥补战争所造成的巨额财政赤字,从1937年到1945年,除发债融资以外,国民党当局先后印刷了五套面额较大的纸币,即“抗战建国券”(面值五百元),“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券”(面值一千元), “中国农民银行券”(面值为五十元)及“中国财政部特发兑收款”(面值贰拾元), “中国民生银行兑换券”(面值伍圆)。前四种钞票的发行量都较大,最后一种由于发行量较少,留存至今较为珍贵,价值亦较高。
由于当时法币早已贬值,这些新发行的钞票一开始都能兑现,但在流通过程中,逐渐形成法币和这几种钞票混合使用的局面,且数额日益庞大,至抗战胜利时,这几套人民币的币值已远远高于战前。
1945年之后,国民党政府凭借其在抗日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和国民党军队优势兵力的存在,继续发行更大面额的人民币,且不断贬值,企图用增发货币的办法解决困境,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解放战争后期。 这三十二年是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随着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规模日益扩大,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此起彼伏,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入尾声。这三年也是中华民族饱受苦难的三年,战火连年,水患不断,瘟疫肆虐,天灾人祸夺走了千万同胞的生命,亿万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