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翡翠是什么才有的?
其实,“翡”和“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翡”指的是红色色调的玉石。根据颜色的深浅又可分为“鲜红”——“褐红”——“酱红”。而“翠”指的是绿色色调的玉石。同样,根据颜色的深浅也可分为“翠绿”——“深绿”——“灰绿”——“藕绿”等等。 但是,这样的分类方法太过单一且不够形象生动,因此人们还常常借用其它的方法对玉进行分色。例如,根据古书《玉篇》中就有这样一句:“翡,赤玉也。”“翠,青碧也。”由此,后人便常用“翡”来指代红色或棕色的玉以及这些色彩鲜艳而质地细腻的玉石制品。用“翠”来称呼像苹果绿、嫩绿或者浅翠色的玉器。
当然,在众多的颜色命名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黄如蒸粟”的淡黄色调和黄澄澄的色彩印象。因而,除了上述所有的色彩称谓之外,人们还常把那些色泽介于淡黄与深黄的玉器称之为“蒸粟黄”。 然而,无论是“翡”还是“翠”,在古书中都被称为“石之美者”,也就是说它们最初被认可的身份是石材而非玉器。这也与人们现今对“翡”和“翠”的印象相符——多指宝石类的矿物晶体。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天然翡翠的颜色丰富多样,而在古代的工艺条件下又不能将其改变,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接受这种天然的色彩差异。因此在许多的古籍中都会出现一些形容翡翠颜色美妙的词句,比如“艳若桃红”“深似琥珀”以及“嫩于芥菜”等等。直到近代,人们才开始采用浸蜡、染色等工艺对翡翠的颜色进行调整,进而获得更加均匀一致的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