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尺牍文献多大开本?
中国现存最早的信札,属明代宣宗皇帝朱瞻基与学士胡广、李谦的“手敕”。 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十月,胡广等人奉命编纂《五经四书大全》成书后进呈御前,受到朱瞻基的嘉奖和鞭策:“卿等用心编撰,朕故奖借如此。后世子孙如有不遵礼法者,如不俊秀聪明,不堪承继大统,嗣世王侯。”这封长一点的“手敕”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另外两封明太祖朱元璋写给孙子的信札也保存下来,内容除了勉励外,还有对太孙朱允炆的教育指导——告诫他不要只读圣贤书,要亲自到田间做农活,体验生活。这三封信札,分别有290多字,356字和285字,合起来将近一千五百字,相当于一篇中等长度的散文。
清初,朝廷仍然保留“手敕”这种公文形式,但数量较少。康熙年间徐乾学担任内阁首辅时,曾上疏提议恢复明朝旧制,由皇帝亲手书写诏令,发给各级官员,认为这样可以防止臣下假传圣旨,收买人心。但这个建议没有得到采纳。
现今能见到的最晚的清代“手敕”是道光二年(1822年)十一月十七日道光帝给大学士穆彰阿的批答。这封短一点的“手敕”现今珍藏于国家博物馆内。 除以上提到的几例以外,还有很多皇帝的便笺草率被后人收集。这些便笺内容大多为叮嘱大臣办理某件事或传达自己的意图,字体或行或楷,或遒劲有力,或端秀清新。
我国尺牍文献装帧形式主要为卷轴装和线装,所用载体有竹简、木简、帛或纸张等。其装帧形式主要为长卷,尺寸上主要为宽一尺、长四尺、五尺、六尺等长方形;也有宽二尺而长二尺、三尺的作品,也有宽二尺一寸、二尺二寸而长二三尺者等。《后汉书・窦宪传》:“窦宪字伯度。性矜忌凶愎自高不傲。兄笃、丧,纪就除征西将军,振旅还京。缣二千匹,锦、绵、刺绣等各五百匹,黄金千斤,珍宝杂物称是,充一府,朝野叹骇。”“朝野叹骇”的“缣二千匹”实际上是一千个二尺长四尺宽的二丈长卷,可以想见当年窦宪进京时是“几马几车”的壮观景象。这也可以看出东汉时期二丈长卷的普通尺牍文献相当之多了。
在《晋书》中记载了关于二尺长卷的一件著名故事。“时(张)华为令史,年少,才学果锐,甚为安所礼异。尝夜集,酒酣,安问于众曰:‘阮光禄(籍)云:‘我辈人,故当除是(指酒醉),那得与俗人共争是’,正自有使俗人服之者耳。诸君有以教未?’”“华正色曰:‘天下皆是也,而谁与俗人共争?’安等有惭色。”华,即张华,字茂先。范阳方顺(今河北省固安县)人。张华是西晋时著名学者、文学家和藏书家。著有《博物志》。晋武帝时拜为著作郎,惠帝时迁中书令。华答曰“天下皆是也”这一个“是”字就是一个字的二尺长一宽的书卷,而安等有惭色,可见张华的才学和见识,同时也反映晋代二尺长卷的尺牍文献也是相当流行且被大众经常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