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形成要经历几个阶段?
这个,简单说说好了。 首先,要说明一点,所谓的“种”,实际上是指翡翠的结构。而由于翡翠是一种结构非常稳定的矿物(在地球化学环境中不会有明显改变),因此其“种”的变化是不言自明的——只可能从低变到高。反之亦然。
其次,再说“水头”——这是行内对透明度的一个形象称呼。和种一样,也是由差到好,由短变长的过程。 然后,说“色”。这里的色包括颜色和色根。颜色的变化是绝对的,只有更浓更淡之分;而色根则是相对的,有浓有淡。所以,理论上来说,色根也可以被洗淡,只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罢了。 总之呢,一个完整的翡翠原石,是从“土”进“水”(渗透)再到“色”的过程。而经过雕刻打磨之后的成品翡翠,则是反转了过来——先“土”后“水”再“色”。
那么,原矿是如此,是不是说成矿也是如此呢?当然不可能这样单一。因为地质运动是非常复杂的,而其中的化学反应更是不可控的。具体每一个矿床的成矿过程都是不一样的。这里只说一般情况,作为广义上的理解和参考。 首先,是岩石风化(包括变质作用),形成矿物晶体或矿物集合体。这个过程,可以生成翡翠的原始颗粒。但是不会产生颜色。也就是没有“色”。
第二种可能是,岩石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矿物晶体,在相互碰撞、挤压的基础上,重新组合排列,且伴有染色作用,从而形成翡翠的原生结构。这种情况下,也可能出现“色”,但一般很淡。 第三种情况,就是大家最熟悉的沉积-改造型了。先是在地表水(河流或者湖泊)中沉淀,形成胶状矿物(如绿泥石)。然后是地质构造运动带来的升隆和挤压,使其发生“围岩蚀变”,从而成为现在的翡翠结晶,同时附带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