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雾是怎么形成的?
“雾”的概念是相对于透明度和水头而言的,是指翡翠半透明到不透明的质地,“雾”的厚度没有限定标准。 影响光线在翡翠内部传播的主要是晶体颗粒的大小和排列方式,当颗粒大小均匀且排列紧密时,翡翠内部光线可以充分传递,因此显得明亮通透;反之,如果颗粒大小不均且排列疏松,则会有较多光线漏失,从而形成比较沉闷的视觉效果,“雾”也就产生了。
其实,“雾”就像玻璃中的杂质一样,只是它的存在并非致命伤,也不会影响宝石本身的价值。在强光的照射下,只要内部有“雾”,表面仍然会反射出亮丽的光泽,使宝石看上去晶莹剔透。 “雾”的形成与翡翠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通常一块翡翠从开采出来以后,要经过研磨、抛光才能够最终成型。
在加工的过程中,由于磨削作用会使翡翠的晶粒重新排列,一些原有的“雾”就会因此而消失;相反,如果某些部位原本就没有“雾”,经过打磨之后也可能新产生“雾”。当然,这样的“雾”是人工的产物,毕竟不是自然生成,所以看上去会显得较为粗糙,有时甚至还有蜡质的感觉。
翡翠雾是组成翡翠的两种主要矿物——硬玉或绿辉石——发生质变或量变产物。它们的光谱与新坑老坑都有非常大差别。雾的成分以钠长石为主,其次是霞石和一些玻璃质包体。翡翠雾的成因比较复杂,是受一些非成矿热液的影响所致。
由于受热液的渗入,使原翡翠中的硬玉或绿辉石发生脱铝(ai)与钠硅酸盐化,硬玉变成钠长石或霞石。同时,原翡翠中的铬等色剂会被液化排除,使雾无色或呈白色及灰白色。在此过程中,原翡翠不仅在成分(主要矿物的含量发生了变化),也造成了颜色上的变化。从这个意思上讲,雾是次生的,是劣质的翡翠。
不过,在具体的翡翠原生体中,雾的形态是多样的,有脉状、丝条状、带状、透镜状、不规则和弥漫状或大片状的。一些局部受破坏的雾中,可以有原生硬玉或绿辉石残留,呈角砾状或呈团块状镶嵌在已完全质变的雾中。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雾的形成时间与黄秧相比要晚,但也有老新之分。老雾中无黄色或呈灰白色,内部干净,呈半透明。而新雾肉眼可以观察到黄色或略呈透明。因此,一定要把雾区分开,因为翡翠种老,若有老雾,价格不会降低多少,若种老有新雾,价格就要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