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冼睿瑜冼睿瑜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35年,一支钢笔的价格大约相当于一个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而一名英国学生每年要消耗十多支笔,美国的学生更是以使用钢笔为荣。 但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后,随着铅笔、圆珠笔的普及,钢笔逐渐淡出人们日常使用的视野。 如今我们再次见到钢笔,大多是作为收藏品存放于博物馆中。但它却曾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的文人墨客创造了无数精彩的文学著作和伟大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或可传于世,或被收入典籍。但这些作品的书写工具可不是毛笔,而是钢笔!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钢笔制造业处于起步阶段,能够制造简易的机械配件,但整体工艺水平不高;进口钢笔画稿,再翻印成线条图样,再用手工针式打样,制成钢笔尖。虽然流程复杂,但在当时也基本能满足国内需求了。 在那“一切向苏联看齐”的时代,国内的工业体系开始向苏联全面开放。1958年,上海建立了一支仿苏制钢笔工厂,采用苏制设备和技术生产钢笔。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经营理念和方法落后,加上产品性能和质量不过关,这个厂生产的钢笔不仅销量上不去,还亏损严重。最后由国营改制为民营,才终于扭亏为盈。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此时,我国的科技产业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产电脑逐渐走入百姓生活,而此前一直沿用着的打字机则渐渐退出了市场。于是,曾经用打字机赶稿子的记者编辑们又拿起久违的钢笔,重新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当中去。 2010年后,移动互联网崛起,电子阅读器开始流行,纸质图书的销售量开始逐年下降。许多人转而投身数字出版行业,传统印刷业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与此同时,钢笔的销量也一度出现大幅下滑。据调查,2014年到2016年间,国内文具用品零售额从172亿元下降到161亿元,降幅达5.8%。

但正如电子阅读不能完全取代纸质图书一样,钢笔也无法被其他现代文具彻底取代。有许多职业依然要求工作人员使用钢笔,如银行、会计、税务等。

诸沛沛诸沛沛优质答主

钢笔传入中国至今已有75年的历史。三十年代初,中国南方上海等沿海大城市的商埠及一些教会学校和贵族学校才逐渐开始使用钢笔。那时的钢笔,笔尖全由洋人垄断,笔杆则有“比洛克西”、“红铁巴罗”的硬木及各种彩色树脂、赛璐珞。价格很贵,一支钢笔一般有几十块乃至数百块银圆,有歌谣唱到:“小小钢笔密又尖,洋人拿它比刀枪,三十六计全靠它,骗回许多猪和羊。”“学生上学莫带它,有它难为娘和妈。”可以想见当时钢笔的昂贵和流行程度。

中国的第一支钢笔诞生于40年代后期的上海。1945至1949年解放前的4年里,爱国实业家陈逸云、陈逸民兄弟俩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生产钢笔的民族企业――“民光金笔厂”,该厂生产的“英雄”牌金笔,笔身用黄铜仿造洋笔样式制成,笔尖是从英商那儿买来的“金乐门尖、雅美尖”。产品一经问世,由于其优质的质量、新颖的造型和低廉(550元法币)的价格(不到洋笔售价的1/10),广受市民欢迎,产品供不应求。由于当时笔尖全部依赖进口,钢笔产量上不去,影响了发展速度。

新生的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民族工业的壮大和发展,1951年中国第一支镀金笔尖在天津“长城”笔尖厂诞生。1952年,由上海“民光”、“金城”、“光华”等8家金笔厂合并组成“上海英雄金笔厂”。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印钞厂成立笔尖分厂,当年就生产笔尖11万支。从此中国钢笔生产的民族工业日益兴旺,1955年,“英雄”牌金笔出口香港以及东南亚,“英雄”钢笔走进了世界钢笔的大家庭。“英雄”已成为驰名世界的品牌。

50-60年代,上海除了规模最大的“英雄”厂生产钢笔外,“上海”、“红鹰”、“和平”、“工农”、“胜利”、“永生”、中华”等6-7家笔厂相继投入生产,钢笔产量逐年增加,仅“英雄”厂一家年产量就达百万支。那时,中国国产钢笔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且日趋壮大,钢笔在中国已开始普及。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