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是哪个地方的白瓷?
现在说“白瓷”一般指“薄胎瓷器”,而历史上,白瓷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素胎瓷器,证明在汉唐时期已有白瓷生产。但这里说的白瓷不是现在的“白瓷”概念,而是白色陶器(区别于原始青瓷或灰青色瓷器),其制作特点是以含铁量低的低锰方解石作为釉料原料以呈色,烧成温度较低,胎釉结合力较弱,因此有细密的开片(类似汝窑瓷器的那种开片),比较松脆,断面颜色发白,用手敲之的声音清越。这种瓷器并不是完全不透光的,只是透明度较差。
到了五代十国开始盛行白瓷,因为这一时期的定窑、邢窑已经开始大量烧造白瓷。虽然叫白瓷,其实这里面的门道很多——因为胎体中含有铁元素,因此会有氧化铁沉淀的现象,导致白色中会有一点点淡黄色调;同时,由于烧结程度不同,也会使得部分白瓷呈现出略略透明的玉质感,或者不完全透明的状态(类似于现在的高瓷透)。这些差异都是基于不同的制瓷工艺造成的,并非品评瓷器优劣的依据。 然而,尽管白瓷并非完全纯净通透,但是人们仍然认为它是瓷器中的上品,于是出现了这样的谚语“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来形容上乘的白瓷。
到了宋代,人们对白瓷的追求达到了极致,不仅官府督烧的钧窑、汝窑和龙泉窑等名窑精品层出,就是民间作坊出品的白瓷也是精美异常。比如著名的定州花瓷(定窑瓷器),虽然上面多有花纹装饰,但仍然不影响其洁白如雪,温润似玉的特点。 那么为什么要追求白瓷呢?首先当然是社会审美需求的提升,大家喜欢白瓷说明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其次是佛教的影响,唐朝时佛教盛行,净土宗提倡素食主义,因此餐具必须干净素雅,白瓷正好符合这个要求;最后还有政治因素,唐太宗喜欢白瓷,因此各地官府不惜代价满足朝廷的需求,这也促进了白瓷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