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大国宝是什么?
“国宝”是个太宽泛的概念,我姑且认为题主指的是“国家文物局”认定的国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是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而重新组建的职能局,于2003年3月19日正式成立。其根据《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制定并发布各类文物古迹、古建筑等消防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同时负责监督管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按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列出国家文物局认定的,属于我国国宝级别的文物了。 这些文物中,有的我们耳熟能详,是我们文化瑰宝的代表,如“四羊方尊”、“兵马俑”;有的是我们历史发展的见证,如“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还有的是我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如“青铜器”、“陶瓷器”。 当然,我们还可以细分,分为青铜器等若干门类,每个门类再列个一二十件。
不过这样的分类方法有点问题,由于年代久远,许多文物其实已经离开了人们的生活,与我们现在的文明发展联系不是很紧密,分成了类以后似乎显得这些文物有些孤单。 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将这些文物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让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延续和发展,感受到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
第一国宝:东汉《石辟邪》
这件东汉《石辟邪》通高168厘米,长230厘米,1959年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县苏氏墓,现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石辟邪》是东汉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大型石刻,被誉为“镇馆之宝”。由于《石辟邪》的年代过于久远,再加上当时制作的时候并没有经过精细打磨,加上多年来的水土侵蚀和石质本身风化作用,《石辟邪》上面所雕刻的图案,已经难以辨别,再加上其体型庞大,因此没有被收入《国家宝藏》。
第二国宝:秦陵举弩人俑
秦陵举弩人俑比著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年代还要早,秦陵举弩人俑高63厘米,1957年出土于西安咸阳机场附近,现珍藏于陕西考古研究所,秦陵举弩人俑比秦始皇兵马俑的级别还要高,同时更加精致细腻,因此被称为“镇国之宝”。
第三国宝:《阙楼仪仗图》
《阙楼仪仗图》2002出土于山西太原晋祠博物馆镇馆之宝,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阙楼仪仗图》长19.5米,高3.2米,是目前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幅壁画,由于壁画出土之后,已经很难保存,山西博物院耗资2000万,专门建立了一个展厅来恒温恒湿保存这幅巨作,因此《阙楼仪仗图》也没有进入《国家宝藏》。
第四国宝:晋侯盘
晋侯盘,口径40.3厘米,通高14.2厘米,1992年山西曲沃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珍藏。在《国家宝藏》第二季中,晋侯盘曾作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竞逐国宝。晋侯盘盘内铸铭文183字,铭文中记载了太子晋的生平,他父亲是姬斯。但是1998年,在晋侯墓地11号墓出土的一对青铜羊觥上,发现主人也叫姬斯,因此该太子晋的真实身世成了千古之谜。“晋侯盘”为1992年出土,铭文180多字,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明确记载“晋侯”爵位的文字,因此被誉为山西省的“镇馆之宝”。
第五国宝:懿德太子和永泰公主墓壁画
懿德太子墓位于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山北,始建于公元716年,懿德太子墓是中宗长子李重润的墓葬。墓壁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及宫女等图像,场面宏伟,绘画细致,色彩鲜艳,是唐代壁画墓的精品。永泰公主和懿德太子是中宗女儿和儿子,在公元706年先后遇害,葬于陕西乾县,1960年被盗,出土上千件国宝文物,同时有80平方米的壁画被整个剥离,剥离的壁画被收藏在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由于当时盗掘和壁画剥除非常粗糙,给壁画的保存留下了很大隐患,因此这两幅巨大的壁画已经很难向公众展示,同样也没有机会被《国家宝藏》选中。
第六国宝: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是半坡文化的精美彩陶代表作,195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被认为是五千年华夏文明和炎黄图腾的象征,因此被称为陕西文物的“魁首”,也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国家宝藏》第二季的“考核”中,人面鱼纹彩陶盆以极微弱的票数险险胜出,并被国宝守护人梁家辉带上了央视频幕。
第七国宝:镶金兽首玛瑙杯
镶金兽首玛瑙杯是唐代酒器,由珍贵的俏色玉材雕刻而成,通高6.5厘米,杯长13.5厘米,1970年出土于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唐代玉器中尺寸最大的一件。在《国家宝藏》第一季的“考核”中,镶金兽首玛瑙杯被演员王学圻成功荐选为“九大国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