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为什么不透的还贵?
因为“不透明”不代表“不莹润”“不细腻”啊! 透与不透,是相对概念,对于半透明到微透明,在行内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如凝脂”;而这个说法用在形容玉石上可是有出处的:《穆天子传》中有记载“天子之游,以昼继夜,结发而征,披发而行……入于昆仑之丘,呼曰‘熟兹天余,是损厥身’,遂去昆仑。”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周穆王游玩的时候,白天黑夜连轴转,头发散乱,皮肤紧绷……进入昆仑山后大喊:“哎呀,我的天哪,我快累死了!”然后就晕了过去。等醒来的时候,发现身边有个美丽的姑娘,正含笑看着他。这个姑娘是谁呢?就是西王母(也就是白玉蟾词中的“瑶池”)。这当然是神话传说,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不透明”的玉石可以达到相当高的审美级别——毕竟,如果是“如凝脂”,那是绝对达不到这种审美级别的。 那么什么样的玉石才能达到“如凝脂”的效果呢?
从物理性质上来说,玉是一种聚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它的结构特征决定其光学性质:即硬度较高、密度较大,所以折射率和色散系数都较小,因此无法形成透明度很好的玉石。但是,如果玉质很纯,比如只有钙硅酸盐时,那就是真正的“晶莹剔透”了,不过这样的玉极为少见,价值也极高。
那为什么会有“不透明而贵”的状况存在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1.玉中除了包含硬骨料(也就是主要构成矿物质)以外,往往还含有较多质地较为细腻的软玉或岫岩玉,此类矿物颗粒一般小于0.02mm,属于纤维交织结构。这样的微观结构使得光线不能很好地穿透玉石,但人会看到玉石表面光滑明亮,且有润泽感。
2.有些玉石虽然本身含有一定量的杂质,但由于纹理细腻,杂质微粒很细很小且分布均匀,同样会给人“不透明的亮”的感觉。例如我在云南买到的翡翠原石,很多虽然看起来灰灰的,不太鲜艳,但切出来的玉器往往会亮晶晶、水灵灵的。这就是因为杂质微粒小而且均匀分布的结果。 综上,即使是不透明的玉石,只要纹理细致均匀,也可以达到很高的美学标准——这在其他珠宝品类上是很难得的。就像我们的老祖宗在鉴赏瓷器时所追求的“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一样,美在于细节和整体给人的统一美感。这是中国人独到的审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