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怎么认知翡翠?

经芸萱经芸萱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以宝石学角度来看,绝大多数的外国人是不认得翡翠的(和认不识中国玉一样多)。 因为, 首先, 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宝石是透明的。而玉石都是半透明或者不透明的。只有少量的“宝石级”玉石品种,比如说蓝宝石里面的刚玉红宝石,黄玉中的托帕石等,才会被误以为是可以与其他宝石相比美的珠宝。

其次, 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宝石是有颜色或无色,但是都是很亮很耀眼的。比如各种颜色的钻石,各种各样的彩色宝石。而中国的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玉”是指所有的软玉和硬玉,也就是除了玛瑙、水晶、绿松石等其他矿物晶体所形成的宝石之外的所有宝石。所以,老坑玻璃种翡翠也是玉!

但外国人对这种“玉”是没有概念的——就像中国人不知道世界上有蓝宝石和黄玉一样。因为, 从化学成分上来看,它们都不是宝石;从矿床成因来看,它们也不是晶簇聚集而成的宝石晶体。 所以,对于没有接触过中国玉的外国人来说,翠绿色的翡翠、浅绿色的白玉、淡黄色的黄玉,都只是一个色调丰富的石头而已。并不会意识到这些都是价值高昂的宝物。

2、但如果是玉石爱好者或者行内人,一看便知。 和所有爱好玉石的中国朋友一样,一看到实物,立马就会认出这就是传说中的翡翠啊~ 因为, 对于中国人来说,翡翠是个特例。因为它是唯一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玉”的宝石。

从古代至今,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街头小贩,无论喜欢不喜欢,认不认识,对翡翠都没有什么排斥感,一见到它就感到美轮美奂,一看见它就会被赋予各种美好的寓意,一接触它就可以把它当做珍贵的礼物相赠。

3、最后,用一张表总结一下上面内容吧~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哈~

竺粱弨竺粱弨优质答主

翡翠进入西方世界的过程,与中国王朝晚期西方探险家和传教士深入东方腹地的年代基本同步。十九世纪以前,西方人称缅甸为“白象国(LandofWhiteElephants)”,人们在象背上载运翡翠、木料和食物,这正是缅甸人传统的运输方式。

1836年英国博物学者奥古斯塔斯·福赛利(AugustusFlorei)访问缅甸,将缅甸玉石译为“jadeite”并刊登于牛津大学学术刊物《亚细亚研究》(JoumaloftheASIATICSociety),这是西方语汇中首度出现翡翠(jadeite)一词。因此,现代人常将福赛利称为“西方玉学之父”。

由于缅甸长期以来与中国云南通商贸易,而清朝的“闭关”政策,让“玉”在当时成为中缅贸易中最具政治敏感度的商品。因此,十九世纪初期以前西方探险家、传教士、商人将所购玉料运返英国和法国时,通常会宣称翡翠玉料来自中国云南,以避免政治麻烦。

真正改变西方人对翡翠看法的是“大维德爵士(SirPercivalDavid)的玉器收藏”,大维德生于1892年,1908年到中国上海经商,后投身外交、艺术与慈善事业。他对中国艺术品十分着迷,1935年他将其收藏的171件玉器捐赠予英国伦敦东方艺术博物馆,这批藏品年代自新石器时代至明清,其中清宫用玉占多数,这批收藏品被公认为是西方世界所藏等级最高的玉器,英国东方艺术界藉此扭转了玉文化根源于西方希腊、罗马的普遍观念,肯定了源自东方的玉文化成就。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