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玉有哪些种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玉器作为装饰品的国家之一,关于玉器的起源,据现有资料表明大约出现在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由于先民们在制作生活用品时掌握了玉雕工艺,从而使玉器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脱颖而出。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从夏商周三代开始,玉器的用途逐渐分化,一部分用作礼器或祭祀用品,一部分用来制造佩饰和玩件,还有一些则被制成生活用具。 随着人们对玉器认识的深化和对玉石原料采集能力的提升,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玉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时制作的玉器不仅造型丰富而且纹饰复杂,除用于礼器、佩饰和玩件外,日常生活用的玉器也有很多,如碗、盘、盂、盒、枕等。 这一时期的玉器不但在国内受到重视,而且传入东南亚和欧洲,对东西方的文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和当时的瓷器一样,成为民间奢侈消费品,许多生活用品上都镶上了漂亮的玉器作装饰,使这些日用品增加了华丽感,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其价值。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经济繁荣、中外交流频繁,玉器也获得了快速发展,这时的玉器不仅在材质上更加多样化(出现了陶瓷器等非矿物材料的玉器)而且在雕刻技法上也日趋成熟。
宋代以来,玉器中的陈设品和礼器所占的比重要比以前降低,而像山子雕、扇坠、印章等小型器皿却得到了快速发展,此外还出现了一种用白玉籽料雕琢成的“把件”,形状多为圆形、随形等。 元明清三代,玉器仍然继续发展,但相比前朝却少有创新,多是对唐、宋遗风的延续。清雍正帝好古成癖,曾命人根据历代玉器留传下来的图样进行仿制,他的这种做法对后世的影响非常之大。此后很多帝王都对玉器有所钟爱,并时有定制,这使得这个时期的玉器在造型和纹饰上虽乏有新意,但规矩繁多且一丝不苟,给人庄重严肃之感。
现代意义上的玉器概念已经比古时候所指的是要更加宽泛一些,它包含天然玉器(即天然珠宝玉石)和人造玉器(即人工宝石)两大类,不过一般我们将天然玉器称为“宝玉石”。
翡翠:翡翠分为A货翡翠和B货翡翠及C货翡翠以及C货和B货处理的翡翠品种。A货翡翠为天然形成的,内部主要成分是辉石类的硬玉和绿辉石,A货翡翠基本保持原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属天然的玉石种类。而B货和C货翡翠从本质上来说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翡翠了。B货翡翠是用酸浸泡,去掉了内部的杂质,同时降低了密度,然后注胶处理,增加了韧性。C货翡翠则是用人工染色处理而成的非天然翡翠。B货+C货翡翠则是用酸浸泡注胶处理后又染色处理的翡翠。
和田玉:和田玉属于一种天然形成的石料,和田玉是我国玉文化的代表,其主要分布于新疆一带,也是最早被我国开发利用的玉石品种。和田玉是我国玉文化史的代表,主要分为山料、籽料和山流水料等种类。
独山玉:独山玉主要分布于河南南阳一带,故也有南阳玉之称,是我国三大硬玉矿产之一。独山玉的颜色有白、绿、蓝、紫、黄、红等,玉质较为润泽,独山玉的品种有“独山绿”和“独山红”。“独山绿”也称“南阳翠玉”,可代翡翠;“独山红”具有浓艳如玫瑰般的紫色,非常美丽,是制作首饰的好原料。
岫玉:岫玉属于一种蛇纹石玉,主要产于辽宁岫岩而得名。其颜色深浅变化较大,通常有暗绿色、深绿色、墨绿色、黄绿色、黄褐色等。岫玉质地细腻、温润,多用来作观赏件和工艺品。
蓝田玉:蓝田玉产于陕西蓝田,是一种隐晶质蛇纹石,属“岫岩玉”的变种,颜色有浅翠绿、粉绿、灰白等,常具有深浅不同的团斑或云朵状,质地软而纯。蓝田玉主要作玉器或工艺品,在唐代作为制作乐器的主要材料,至今在西安仍被称为“暖玉”。
绿松石:绿松石的晶体含水较大,为一种碱性铝的磷酸盐,是一种不透明至半透明的玉石品种,硬度较差、脆性较大,常有深蓝色、淡青绿色的斑点。绿松石主要产于美国、伊朗、亚利桑那州及墨西哥等国和我国的湖北、陕西等地。我国产的绿松石常为含青灰色或白色的铁线,多称为“梅花玉”。绿松石是著名藏饰的重要玉雕原料,也是西方人非常喜欢的宝石。
孔雀石:孔雀石是一种含铜的碳酸盐,呈暗绿、翠绿、深绿等色,常具有色彩美丽的斑点及环带,并呈纤维放射状和柱状结构。孔雀石主要产于澳大利亚、赞比亚、俄罗斯、美国、赞比亚和墨西哥等国,中国湖北、广东等地也有出产。优质的孔雀石常可作为玉石原料用于制作各种工艺品和首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