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错版钞币有哪些?
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201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纸币,在防伪性能方面进行了大幅升级。 但就是在这样一道道工序之下,还是出现了一些“漏网之鱼”。 上图即是经过专业设备放大15倍之后的“错版”人民币,图中清晰可见多枚阿拉伯数字“5”的笔画出现了弯曲或者倾斜;而在普通情况下这些数字应该都是笔直向上的。
除了这种比较明显的“错版”之外,还有一些需要仔细辨别的“错版”。 例如这张面额为10元的人民币纸币,数字“10”的笔划中就有3笔向上弯折,而正常的“10”字这三笔应该是平直的。 还有这张面值5元的纸币,数字“5”和“元”字的第二笔笔画都存在明显错误。
其实,在这些“误判”的背后是因为机器检测“误伤”的缘故。因为所有纸币在通过检测后,机器都会自动识别并打印出“检”字标记,而有些“检”字会打在原本应该由人工校验的数字或字母上,造成这样的“误判”。 而像上面那种明显的“错版”,很可能就是钞票在印刷或是裁剪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导致没有完全通过机器的自检就被送到了最后一道工序。
虽然从概率上说,每一批钞票出现“错版”的概率并不大而且绝大多数都不会超过1%,但自从2004年人民银行发行了2004年版第五套人民币后,陆续也有媒体报道过不同面额钞票“错版”的案例。
不过,尽管有“漏网之鱼”,但是人民币的印制质量还是堪称“完美”,至今还没有发现可以用于诈骗的“错版”。所以,收藏者们手中的这些看似奇怪的“错版”人民币并没有什么价值,也不会给投资者带来升值的空间。
第一套人民币错币
第一套人民币发行于1948年12月1日至1953年12月23日。1949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的军钞和地钞实行收兑,逐步使第一套人民币集中到中央。1955年5月10日,第一套人民币正式退出流通领域,退出流通后全部作废。第一套人民币流通时间非常短暂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但它的历史意义十分重大,为新中国银行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套人民币错币
第二套人民币从1955年3月1日起陆续发行,到1962年4月20日发行完毕。第二套人民币在印制工艺上除1分、2分、5分3种硬币外,其他券别仍沿用了第一套人民币的工艺——专门纸张,采用雕版、凸版印刷和以传统手工制版方法制作印版、水印纸。第二套人民币是“一化三改”年代的货币,它是我国在艰难探索自己经济建设道路时期的一个产物。第二套人民币中的角辅币有三枚错版币。
第三套人民币错币
第三套人民币从1962年4月20日起陆续发行,到1980年4月停产。这套人民币有13种面额,分别是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7种,还有3种是3元、5角、1角纸分币。第三套人民币于2000年1月1日停止使用,存世量巨大。第三套人民币有两枚错币,分别是5角硬分币和1角纸分币。
第四套人民币错币
第四套人民币共15种票币,有4种面额、8种票(硬)币是现行流通人民币,包括1角、5角、1元纸币和1角、5角、1元硬币。第四套人民币从1987年4月27日陆续起发行,到1997年停版。第四套人民币在发行过程中,由于印制工艺的改进和提高,1992年8月20日发行的100元“90版”和1996年2月20日发行的100元及50元等3种新版,与早先发行的面额相同的旧版,同时在市场上流通。第四套人民币现行流通币种存世量也很大。第四套人民币只有1992年发行的1角伍分纸币一种错币。
第五套人民币错币
1999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第五套人民币。第五套人民币共有22个券别,其中纸币11个,硬币1个,硬币分为3个版别:1元硬币两种,5角硬币一种。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为适应流通中货币使用的需要,第五套人民币将逐步发行一些小面额货币。第五套人民币目前尚未发现错版币产生。
由此可见,前面几套人民币都有错版币产生,而第五套人民币尚无“漏网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