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外销瓷有收藏价值吗?
楼主的提问很好,外销瓷其实是中国传统陶瓷出口的衍生品。自汉代开始,中国就已经有了对外出口陶瓷的历史。在宋元时期,由于海路的开辟,海外贸易的发达,出口瓷器达到一个高峰。
明代中后期到清代,因为政治因素(明廷禁止“洋瓷”进口)和海上战事(明代的海盗和清初东南沿海抗倭斗争使商船减少)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况,所以此时的外贸瓷相对少很多。 直到康熙年间,开放海禁后,外销瓷才开始大量出现并且延续至今。而这一时期的出口产品,大部分是由御窑厂提供,质量上乘,多配有花押款或本朝官窑款识,是当之无愧的“官窑瓷”。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市场上所谓的“外销瓷”,除了官方出产的瓷器(包括官窑、民窑)外,还包括一部分国外对中国古典陶瓷有兴趣的收藏家、古董商或者设计师从国内旧窑场收购的民间烧造的仿古瓷。这些器物虽然也有一定历史价值,但毕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外销瓷。 鉴于目前市面上流通的外销瓷品种繁多、良莠不齐,个人建议,如果是收藏投资的话,还是选择官窑瓷为宜。这种瓷器的产地明确,有明确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制作年代,尤其是带有官窑款识的和乾隆年制的,无论是自己把玩还是出手转让都容易。 至于那些无款识或者民国年间仿制的款式,就要慎重购买。
中国对外销瓷的研究虽然在二十年代已经开展,在五十年代也已经出版了一些专著,但在八十年代以前,由于国内外资料的缺乏,研究工作难以深入。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和收藏界才逐步重视对外销瓷的搜集和研究,一些有关外销瓷的论著和专集相继问世。随着研究的开展,外销瓷的文物价值逐步被认识。1989年出版的中国古陶瓷学会论文集《古陶瓷研究》,其中有一篇郭葆昌先生的文章《中国销欧洲陶瓷珍品研究》,文中介绍了他收藏的清乾隆销欧洲外销瓷十二件。
郭先生的此文,表明学术界和收藏界对销瓷的重视。1992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举办了“清代外销画”大型展览,其中有大量的外销瓷,并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展览册:《清代外销画精选》,这无疑推动了国内对外销瓷的研究和收藏。 中国陶瓷自唐宋以来就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销运世界各地,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促进,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明清两代专为适应国外市场要求而生产的外销瓷,既有中国陶瓷传统的工艺手法和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当时国外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色彩,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成为研究中外文明交流的历史资料。因此,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明清外销瓷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应大力加强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工作。应发动广大群众参与收集活动。特别是对销东南亚地区外销瓷,更要引起重视和加强征集。目前广东汕头地区还保存有一批清代销东南亚的外销瓷产品,如能及早征集,将是一批极其珍贵的陶瓷艺术珍品。
近年来各地出土的明清外销瓷,都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应加强保护,开展研究,有的还可结合旅游,利用这些古沉船的外销瓷开展水下考古活动,为发展当地经济服务。在加强对外销瓷的收藏、研究和利用的基础上,应有计划地举办外销瓷展览,或结合其他文物举办销瓷展览,如广州艺术博物院去年就举办了“古彩粤韵——清代外销通花瓷展”。还可以组织外销瓷等民族艺术珍品出国展览,促进中外文化学术交流,同时也可提高我国民族文物的国际声誉和经济价值,增加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