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砂器制作始于哪个朝代?
据记载,唐代已经出现了砂器的生产,《开元礼》中也记录了当时婚礼中要使用“砂器”,但那时的砂器可能还仅仅是陶器的替代产品而已。到了宋代,由于铁器的普及和陶瓷技术的成熟,使得以陶瓷餐具为主流,而砂器却退居二位,成为了“粗瓷”,主要用途是日常生活用品、寺庙道观的供养器和建筑装饰材料。 到了元代,由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民间饮食水平的提高,对餐具的要求也开始讲究起来。从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宴饮制度中可以看出一点端倪,他的规定中有这样一条“凡赐宴,止用大碗,不用盘餐”。大碗里装的当然只能是汤羹类食品,而且不能带菜,可见当时的餐具还是较为粗糙的。在这种环境下,工艺较为简单的紫砂器必然会受到追捧。加上这时开始盛行饮茶,而在茶具之中又有壶这一独特品类,更是让紫砂器和制作者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不过这时虽然使用紫砂土为原料制作,但是成型工艺依然采用泥条盘筑法,所以烧成的紫砂壶在形状上和瓦煲相差无几。真正像现在这样做成圆形且壶钮高起的样式,是从明代中期开始的,到清代时才有了一定的造型演变,逐渐形成了今日的模样。 从出土文物来看,明清时期的紫砂器已相当精美,但到了民国之后,随着外来的金属器皿和玻璃器皿的涌入,以及战乱等因素,导致紫砂行业开始没落,有不少窑炉被废弃。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很多紫砂艺人离开了家乡,他们有的去了浙江吴山(即“紫砂之乡”——宜兴),也有的前往东北,甚至更远的地方谋生,使这门手艺的流传陷入了困境。好在有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上一大批艺人的努力,重新鼓起了紫砂业的船帆,使之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