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烧造工艺有哪些?

栗淑珠栗淑珠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的陶瓷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根据质地不同,陶瓷分为炻器(硬陶)、细瓷和日用瓷等品种,其中只有日用瓷才能烧制出千变万化的花纹图案,因此被广泛用于饮食和日用品的装饰。 传统的陶瓷手工烧制技术已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这项技艺正在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现在能见到传统陶瓷烧制工艺的地方已经为数不多。

在景德镇,虽然有不少工厂化生产的陶瓷器具,但还有不少手艺人在制作手工瓷砖、手工瓷器,他们掌握着古老的烧制手法——龙窑烧制。 龙窑是什么?为什么叫龙窑?

其实,龙窑是一种形状像“曲尺”的建筑,它的顶部呈弧形,从两侧看去就像一条卧着的巨龙,因而得名“龙窑”。 龙窑主要用在什么地方呢? 它在陶瓷行业中主要用于高温烧结,比如烧制瓷器或陶器时就需要用龙窑。 传统龙窑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用当地的材料建造而成,内部结构则是根据火焰温度需要来设计分隔的。 火焰的温度需要根据烧结成品的不同而划分,一般在1300℃左右。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龙窑已经不是以前那种简易房式的窑炉了,而是改成大型的车间,配备有专用的送风机、点火系统及温度测量装置。这样既减少了环境危害又提高了烧制成功率。 不过尽管现代陶瓷生产越来越机械化、自动化,但在加工的过程中还是会用到一些传统的手工技艺。

就拿拉坯来说吧,这是陶瓷造型最基本的手法之一,通过拉坯可以成型各种器皿。 当然拉坯机也是有的,但这只是工具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技艺是改变不了的。因为拉坯需要的是手感,靠眼睛是看不到的。

总之,传统的中国陶瓷烧制技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努力使其薪火相传、不断弘扬光大!

申屠嘉婧申屠嘉婧优质答主

由于元代疆域的空前辽阔及其与西亚各国的交流的日趋密切,加上厚瓷的传入使熔剂型高温釉烧成温度显著提高,这些为明代琉璃构件的更大体积、更多品种和更广泛用途的使用奠定了基础。

明代,尤其是明初所烧琉璃,胎釉粗厚、色彩艳丽,给人以凝重之感。红、黄两色釉最为普及,蓝釉多为点缀或与红、黄两色组成图案花纹使用。釉面上有的施以铁锈红色斑点与冰裂状的纹饰。同时,还出现了用沥粉贴金、描金和釉下勾绘纹饰等装饰技法。到明清之际,由于使用了耐火材料作窑具,釉色品种增多,透明度进一步提高,颜色鲜亮、纯净,给人以清丽之感。绿、黄、紫三色盛行,红、蓝两色釉呈降低趋势。同时,在大件构件中还创造了套接工艺,提高了单位构件的承载力。明代官窑琉璃的产地,据现存实物看,北京与山西省是重要的烧造中心。民间所用琉璃,釉汁薄而混浊,颜色亦不匀净。

明代在北京烧造的琉璃构件规模宏大、釉色鲜亮、制作精美,如北京紫禁城所用的吻兽、筒板瓦、螭头、过脊、椽、望兽等等,皆为其代表。1983年以来在明代早期烧造琉璃瓦的御窑厂遗址里出土的残件,也是研究明代窑址和烧制品种的重要资料。山西省生产的规模宏大者,有明初重建太原晋王府时烧造的吻、大脊筒板瓦等构件;大型者有明代晋南名刹青龙寺和水峪寺所用的黄色大脊筒板瓦;小型者有明代忻县云路山玉皇庙、洪洞广胜下寺等处所用的筒、板瓦。

与琉璃性质相近的绿瓦,也是由釉陶发展而来的。绿瓦在明初的山西得到进一步发展。山西所出的绿瓦,有绿釉和琉璃釉两种。绿釉绿瓦,在色调上不甚饱和,釉厚,但有流釉现象,不及琉璃绿釉鲜亮清脆,多用于屋角的垂、戗兽处点缀。如明代太原晋王府、忻县云路玉皇庙等处所用绿瓦筒板瓦。釉绿绿瓦,色调鲜亮且有高绿、低绿的区别,多用于正脊、背兽、套兽和筒、板瓦等。如明代洪洞县广胜下寺所用绿釉绿瓦。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