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谁画的最好?

皮胜平皮胜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李可染,1907年生人,江苏徐州人。晚年的可染大师在山水、花鸟的同时开始涉猎葡萄。他的《丰收》一作出自1972年,当时他已七十岁,是当年北京人民大会堂悬挂的第一幅中国画。另一副《吉庆有馀》则是他晚年最著名的葡萄画作之一,现由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作画时需要将画纸铺在案上,以墨色染出枝叶的底色,然后再用淡彩画出枝叶的脉络和阴影;而最复杂的就要数葡萄了,每颗葡萄都要仔细勾勒,再用淡色渲染,由于可染先生画的是北方的葡萄,所以粒状感比较强。

叶浅予,1907年出生于浙江定海。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画葡萄了,并且风格比较独特,别人都是一笔笔画出来的,他是以线条和墨块打出的,所以显得比较“粗犷”。而且叶老的葡萄一般都是成串的,少有散落的。50年代初,他应齐白石之请去北平辅仁大学任教,那时每餐都有新鲜的葡萄供应。因为叶老爱吃葡萄又住得离颐和园不远,于是常常在饭后顺便逛颐和园,有时也在船上画葡萄。 梁思成的建筑大师之称享誉海外,他在绘画上的成就也不容忽视,尤其是水墨画。他擅画树木花草,笔下的葡萄更是灵动有致,特别是一串一串地往下垂着的长葡萄,颇得法度。梁思成的这幅作于60年代的《春甜》现在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

王学仲(1938-2015),山东蓬莱人,著名学者、画家。196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曾任天津文史研究馆馆长、天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主任、教授等。 在他的画上,常常能看见正楷题写的诗作,或是行草书写的文人闲赋,再配上他自己绘制的图,往往使整幅作品显得文雅且有韵味。他的作品还有《葡萄双禽图》等。

姬闭央姬闭央优质答主

中国以画葡萄而成名,以现代的眼光来看,齐白石当首屈一指。我们今天介绍的却是清代一位以画葡萄闻名,以卖葡萄为生的画家,他就是被称作海派大家、近代花鸟画宗匠吴昌硕。

在书画领域,“海派大家”是对海派代表名家的尊称,近代最有影响的是吴昌硕、任伯年、蒲华、虚谷。其后有“小海派”之称的有黄宾虹、王个■、张大千、张善■、傅抱石和陈师曾等。

1852年吴昌硕出生在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户读书人家。小时候就喜欢画画,10岁学刻印,13岁因太平军起义而避乱于余杭县,16岁丧父,17岁时投军,因伤痛返回家乡,从事农耕和读书、刻印。后来吴昌硕先后辗转于江苏、江西、上海等地依靠卖画谋生。40岁定居上海,他勤奋治印和练书法,50多岁时才开始致力于绘画创作。

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由于他在绘画、书法、刻印上均有很高的造诣,故后来有人把他的艺术形式称作“金石画派”。在艺术观点上,吴昌硕崇尚石涛、徐渭、陈淳、原济、李鲜、赵之谦。吴昌硕艺术,是承前启后的,他继承了明清文人画的优良传统,在篆刻和书法上也取法高古,博采众长。他在诗、书、画、印诸方面都是一代宗师,其金石为骨的审美思想,雄强为主的艺术风格,雅俗共赏的创作特点,形成了艺术史上的一代宗风,对当今中国画创作,仍有诸多启发性意义。

吴昌硕绘画,以花卉为最多,尤其是藤本花叶。他喜欢大写意手法,用笔狂放,设彩色泽明丽,尤擅用艳紫和焦墨。吴昌硕的花卉、山水,工于写藤,在绘画上以石鼓文运笔,苍茫浑厚,笔力老辣,风格突出,自辟蹊径。其画风对民国时期中国文坛影响极大,赵子云、王个■、陈师曾、陈半丁、王梦白、齐白石等,或得其亲授,或师承其绘画思想。

吴昌硕一生中所画过的题材、花卉甚多。他笔下的梅花、枇杷、白菜、菊花、葫芦、葡萄、牡丹、松柏等,皆堪称一流。在这诸多之中,尤其以紫藤、荷花、菊花和牡丹画得为多,也最为得势。而其荷花和牡丹,更以极其豪放、大胆的用色而著称。其荷花,多取工笔与写意结合的画法。而其以大笔饱蘸艳丽的洋红画出的牡丹,更使他成为当时与海上画派同时而又并不属海上画派的第一代“南宗”花鸟画大师。

吴昌硕不仅擅长绘画,也酷爱金石、篆刻。他40多岁定居上海后,结识了当时知名的书画家与篆刻家;任伯年、高邕、杨伯润、金心兰、沈石友等人,还加入了海上题襟馆书画会,与吴昌硕不同社会地位的画家往来日多。

吴昌硕60岁之后,开始以画入印,以画入书,以书入画。他的艺术进入成熟,并渐渐名播海内,成为近代艺坛一领风骚的大家。他曾写有一首咏紫藤的诗:“紫云拂地昼氤氲,谁剪青瑶护晓曛。安得茂林三万本,春藤长护读书人”。这首诗借紫藤之色,表述了自己高尚的情操。

我们通过欣赏吴昌硕的这幅巨幅泼墨《紫藤图》手卷,可以体味到画家把传统水墨画中泼墨和破墨技法,用笔的特点,以及书法、篆刻的用笔方法综合运用到了此画卷中,从而达到了酣畅淋漓、气势磅礴、奔放豪迈的艺术效果。

此图用笔刚柔相济,看似笔线错乱,实则主次分明,笔墨纵横,用笔迅疾,大刀阔斧,在水墨淋漓中见笔法之精妙。图中藤萝的枝干多取篆籀笔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