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阅多文本阅读载道?

司马依寒司马依寒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 书法承载的是什么“道”呢? 中国书法里的道,来源于儒家思想!

孔子的儒家长期占据正统地位之后,给中国人带来了深深的烙印——我们都是文明人(子曰:“使民敬、忠以劝,礼乐明行,兴仁孝也。 ”)。这种观念传至魏晋南北朝,到了书论里——“书者,舒也,散也;其含文包质,本乎自然”(宗炳《书谱》)“故书者,书也;欲书之时,可读可诵;斯之谓书”(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书者,书也!那么什么样的字才是好书呢?“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不过‘如其人’而已”(袁守定《论书诀》)。 “书,如也。然则何为如乎?曰:清而静、和而美。”(孙过庭《书谱》) 这样的文字很多,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一个观点:写字要写得像一个人那样!

那么什么样的字才能像一个人的字呢?这就要说到第二个问题:如何把字写得更像一个人? 先引一段古帖中的文字来解答这个问题吧:“结字之道,莫大于心正。心正,则一字无虚置之笔;心虚,则满纸皆无奈何之文。”“凡作字,先要识结构(结字),次言布白,结构的法,字字不同,有顶法、覆法、背法、侧法、让法、避法等,须细心揣摩。”(李霖钟《书法指南·笔法》)

什么是好的结字方法呢? 好的结字方法是像自然界万物各得其妙的那样结字:“字形结构,要取自然势。……或耸或伏,或屈或伸,应象形而得势,随体势而断行。自然之势,既得顺适,则字体自然稳健雄劲矣。”(同上) 所以,在古人看来,好的作品应该像一个人那样写出,又像自然万物那样错落有致,互不欺侮。这就是中国书法的“道”——书写者要身心投入,神思飞跃,像一个人那样写字,又要像自然界万物那样相互尊重、各得其所。这是从笔法、结构上对中国书法“道”的解释。

车成忠车成忠优质答主

在中国书法的美学品格中,它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是,将中国文字的使用发展到纯粹的审美领域,是把汉字的书写活动发展为一种艺术创作行为。中国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诸多文化的营养,也渗透到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艺等各个领域,同时它也与伦理相融通。自古迄今,中国文人、书家都将书法标举为“载道”之器。

古代的儒家文化,是“经世致用”之学,讲求用世。它有功利主义的倾向,有很强的实用色彩。在它的学术思想中,重在“载道”,而不去追求纯艺术的美。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类)”,就是说要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借,并对“六艺”之类的技术性东西加以运用。所以,儒家历来主张经世致用,主张“道器合一”。

儒家所讲的“道”,是中国书法之道的源头活水。中国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董仲舒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命题——“和”。他说“和者,天子之所施也;义者,谓和之实也。乐者,谓仁施也。名牵于天,义先而和后。道由义起,不由和起。道始于情,情生于性”。董氏以天子处上为和平,这和平之义是指“仁”的推行,行文而和,政得其和,是为道。后来孟子讲“致中和”,宋代理学讲“天人合一”,均与董氏之“道”相通。

中国书法之道的形成,虽然汲取了儒家、墨家的理性思维,以“中庸”之道来“立身”“修道”;汲取了诸子之长,以道家“清静无为”“以柔克刚”之说为“养”身之道;以墨、儒之“兼爱”“非攻”“修身”“自爱”为“尊”道之德;以易家之“变易”“简易”“不易”和“太极”(阴阳)之说为“观”道之“镜”;以佛家“禅宗”之“入静”“坐忘”“顿悟”为“得”道之术等等,但最根本的思想源头是儒家。它融墨、儒、道、释、易诸子思维于一炉,充分展现了中国艺术与文化的精神。

中国书法之所以在中国艺术及一切文化中能立泰山之巅,是因为它以儒家思想为魂,以墨、儒、道、释、易之学为“道”,使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获得了“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天乐”与“天喜”。

儒家之“仁”“义”和道家之“阴”“阳”,墨、儒“兼爱”与“自爱”,佛教之“普度众生”与“利人利物”等思想,就是中国书法之“道”。这些思想在“道”的指导下,可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可以成为人们的“乐”,“天乐”“天喜”可以成为人们生活的目的,而不是手段。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