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鸟画名家都有谁?
“中国花鸟画”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文人画”而言的。“文人画”的概念由明朝董其昌提出,他提出“文人之画”的概念,是对南宋“院体画”的反拨——南宋“院体画”在技法上已趋成熟,但在文人气味、士人情怀上是有所不足的;而明末清初的“文人画”则更为重视文人意趣和个性表现。因此董其昌提出了“画分南北”的说法——“善鉴者分南北,而不敢定南北;善论者定南北,而不敢分南北”(《画禅室随笔》),认为南派书画和北派书画都是中国书画中的两大体系(而非明代文人画与宋代院体画这样的划分方法)。
“文人画”这个概念提出后,受到了后世文人画家们的强烈拥护,并得到了广泛的实行。于是,在明清两代,中国绘画逐渐形成了“文人画”一统天下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明末清初的文人画已经在艺术上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皇权的加强和儒学统治地位的奠定。
在宋朝时,文人士大夫们参与政治生活是相当自由的,所以当时的书画家可以在作品中比较自由地表达文人的情绪。元代以后,文人士大夫参与政治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更多是通过科举入仕,于是他们参与政治的生活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统治的稳固,这种制约就变得更加有限了——于是文人画的创作不再受到太多的限制,并在艺术层面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再加上“文人画”中蕴涵着的文人意趣和个性表达的审美趣味,得到了大多数文人群体的认同和青睐,所以“文人画”便在明清时期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形态。
不过这种主流形态虽然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但绘画中的“文人气息”却并不等于真正的文人画——很多的画家尽管不是文人,甚至不善于写字,但却能够画出极富文人气质的作品。这是因为绘画中的“文人气息”并不完全取决于作者的文身份,而更多的取决于作品所表现的题材和文化内涵。
对于中国绘画来说,最能体现文人气息的无疑是花鸟画。因为花鸟画的表现对象主要是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而在文人眼中,这些自然景物都有着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花常常代表着爱情或婚姻的幸福,如“人面桃花相映红”“今夕是何年”等诗句中所描述的情景;月则常用来表示思念之情,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柳则代表了离别之痛,如“柳外画楼独上,凭栏久、金蝉露冷。”而在文人眼里,花鸟并不是与他们毫不相干的自然物象,而是饱含着深情和理趣的文化符号。
所以,不论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还是“疏影横斜水浅深”,不管是“江晚正愁余”还是“长啸一声,问何处有垂杨”,都在传达着文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也正因如此,花鸟画才在明清时期成为了众多画师们极力追求的绘画形式。除了笔墨情趣以外,他们还要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生感悟,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具有足够的“文人味儿”——这是他们在艺术上的追求,也是他们在艺术上得以立足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