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湖南底款瓷器是什么年代?
这个得看瓷器的型制和花纹,从外观看这是明代的青花瓷罐,不过明青花流传到今天完整器比较少,而且以盘碗为主,这样造型的比较少见。 如果是明代真品的话,这种罐子是民窑产品,上面画的莲花应该是当时流行的图案,莲花的数量代表不同含义,比如一朵莲花表示“一品官”,两朵莲花表示“二品官”,以此类推。 当然还有别的说法,但是无论哪种说法,这都是民窑产品,不是宫廷用器。
虽然说是民窑产品,但品质还是不错的,明朝中后期对于民窑要求也挺严格,成品率等指标也得达到一定标准才能流通过关,这样的产品虽然算不上精致,但至少不会粗劣,毕竟要维持市场的稳定,防止民众对政府制造的质疑。 至于底部的图章款,这个没有具体出处,不太好判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是官窑产品(乾隆以后会有官窑款),当然也不是仿造款。 如果这件器物是现代人制作的,那么这就是一件现代仿古之作,不过仿得还不错了。
湖南多产湘莲,底款中有湘莲纹饰的,有民国也有解放后的产品,鉴别方法有两种:一是从瓷质和绘画手法辨别,二是看款识。
湖南瓷厂建于一九五七年,是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它的前身是1905年兴建的湖南瓷业公司。该公司是清末著名实业家、湖南巡抚端方派留日学生熊希龄(代总理)会同周立群、江宗儒等考察日本后奏准,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铜官镇开办的新式瓷厂。其产品经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评定为优等品。后因经营不善而停业。
民国二十一年(1932 年),由邵阳人陈衡斋,会同李绍麟、孙立人、朱昌琳、莫元枢、沈宏毅等十二商绅集股在铜官镇创办又一炉窑,产品远销南洋、东南亚一带,在抗战时期,曾以“瓷业救国”为口号,大力扩充生产,其产品除满足国内市场(湖南、两广)需要外,还设法继续维持海外市场的地位和销路。 由于该厂坚持生产,不仅在抗战时期为湖南工业争得了荣誉,而且为新中国陶瓷工业的恢复保留了人才和技术基础提供可能。因此,该厂是湖南瓷厂的前身。解放前夕,该厂已无力继续维持生产经营,再度停业。
新中国诞生后,1956年一月,经中央和轻工部批准,在原“又一炉”窑厂和湘阴电业公司旧址上,着手筹建湖南湘阴陶瓷厂。一九五七年建成投产,定名为“湖南湘阴陶瓷厂”。同年四月一日,中共湖南省委员会批准,成立了中共湖南湘阴陶瓷厂总支部委员会。厂党委和总支在中共湖南省委和中共湘阴县委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多次受到省委的表扬和表彰。1958年11月至1960年3月在原中共湖南湘阴陶瓷厂总支部委员会的基础上,经湖南省委批准,改称中共湖南湘阴陶瓷厂委员会。1963年2月3日中共湖南省委湘发(63)字26号文件批复,中共湖南湘阴陶瓷厂委员会撤销,恢复中共湖南湘阴陶瓷厂总支委员会为党总支,并一直保留到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间,原中共湖南湘阴陶瓷厂总支委员会受湖南省委、中共湘阴县委,长沙市委、中共望城县表彰多次,还曾被湖南省委授予先进党支部。
1958年10月以后,随着国家的大跃进,省、地、县为支援湖南湘阴陶瓷厂的发展,在湘阴县各公社和县直机关抽调和组织了3800多名技术工人和一般工友来厂参加大会战。在1959年国庆前完成了“湖南湘阴陶瓷厂”主厂房、大龙窑和其它配套设施,产品在1959年国庆节期间运抵北京展出,受到周总理和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1960年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定名为“湖南湘阴陶瓷厂”。
文革期间,湖南湘阴陶瓷厂受到冲击,被红卫兵一分为二,分别定名为“湖南陶瓷厂红卫兵司令部”和“工农兵新湘窑总部”,原中共湖南湘阴陶瓷厂总支部委员会被解散,原厂长、党委书记李金声同志、总支书记李启元同志先后被捕,押送农村劳改,其他原厂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也遭迫害,下岗监督劳动,或长期受审查,“文革”的十年浩劫,使“湖南湘阴陶瓷厂”陷于瘫痪状态。
1971年春,在中共湖南省委和长沙军管会的指示下,湖南湘阴陶瓷厂结束“一分为二”状态,恢复湖南湘阴陶瓷厂建制,中共湖南湘阴陶瓷厂总支委员会也恢复,并在中共湖南省委、中共湘阴县委和中共长沙军管会的领导下,加强班子建设和党员的教育,在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加强了党的自身建设,并带领全体职工在搞好生产经营和“三项改造”工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多次受到长沙军管会,中共湖南省委、中共湘阴县委的表彰和奖励。从1975年开始,湖南湘阴陶瓷厂先后被确定为湖南三线建设单位和备战单位,工厂扩建工程和生产经营逐步纳入国家轨道,得到国家轻工部和省、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