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何时开始以玉比人?

缪丽娟缪丽娟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其实这也是一个伪命题,古人其实并没有把玉和人等价看待(毕竟再尊贵的皇公贵族也不可能用玉制作日常用品)。不过用玉来比喻君子倒是确有其事,最早见于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说的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就如一块美玉一样经过琢磨更加光彩夺目。

到战国时代,玉作为君子的象征更是被诸多文人墨客所推崇,《庄子·天下》就有“夫道,覆载万物者也……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上而民重,居前而众星共之,是以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然乎哉!”的意思说一位真正的君子应该像水一样宽容、善良且不与人争利。

到了汉代,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玉和君子之间的关系就更加紧密了。东汉王逸在注释屈原《离骚》时就说“余以为屈子之作《离骚》,盖疾世之溷浊,怨君王之不见明,思与志士贤人之相交游,欲背越荆山,走太仓海之上,使渔者所得,还而献之,是以发愤抒志,自喻洁清,如翡翠玉石,不染泥尘。”这里直接把玉和君子喻为同一种品性,都指纯洁、干净之物 。

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始用玉去比喻德行高洁的人。南朝梁代萧统写的《文选序》里有这样一句“至于楚辞之一篇,则包举渊懿情怀;汉书之列传,则兼美严俊节义。降洎陈徐,莫不咏歌明秀,追慕幽闲。故能情含洞府,义总贞方,似冰雪之莹圆,具松筠之劲直……”这里说的可是屈原、汉赋大家司马相如以及魏晋时期的诗人,都用玉来形容他们的作品或者个人品行。

翁摄翁摄优质答主

西周是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不仅玉器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文化内涵,而且也涌现大量的玉制佩饰。人们发现,以玉所象征的高尚品德,正是统治者对贵族及下属的要求和提倡。于是就有了《礼记》“君子比德如玉”和“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其“以玉比德”的观念一直沿袭两千多年。君子佩玉成为礼制规定。

与玉器的使用有直接关系的是“佩玉”。古人称“君子比德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就是以玉之高洁、坚韧等,譬喻君子的品德。佩玉在周代男子装饰中显得特别重要,佩玉不但有装饰作用,而且是身份地位等级象征的标志。佩玉的佩系方法是通过缀饰的组绶来实现的。组是大带,由纯丝制成,用以系冠、巾和佩饰,同时可作佩挂的绶带。绶是子带,用于结佩。按《礼记》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佩饰组绶的颜色也不同。组绶上有冲牙等垂饰,用来悬挂玉饰,如金、瑜、璜、冲牙、双佩、琚、瑀、XF等玉石动物或仿制物件装饰品,佩戴时动静相随而有节奏地发出轻微悦耳的响声。

这种佩玉风俗在春秋、战国间相当盛行。佩玉的玉纹有蟠螭纹、龙纹、谷纹和蒲纹等。佩玉制度在汉代仍被沿袭,“佩玉环,垂组决”,是等级与威仪的象征,佩玉用丝绳或“银绶”。两汉时佩玉已不如战时盛行,佩玉饰仅见于佩剑的玉具。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