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历代古百怎么钱币?
秦半两 汉五铢 新莽金错刀 西汉金币 东汉三珠钱 王莽时期实行了“金银布币制”,即以黄金为主,白银为辅的货币制度。新莽时期的金币有货泉、金错币等等,其形制为圆形方孔,表面有花纹或文字雕刻,目前发现的最大的新莽金币重745g,最小的10.2g。
王莽新朝晚期,由于滥发货币,造成通货膨胀,百姓苦不堪言。为了增加货币的流通量,王莽开始铸造大面额钱币,著名的“大钱”有“契刀”和“一刀平五千”。其中“契刀”面文“契刀”,背文“五百”,直径约5厘米;“一刀平五千”面值“一丸,直五千”,呈矩形状,长约6厘米,宽约3厘米。
这两种大钱都是价值很高的钱币精品。 “契刀”“一刀平五千”因为面值太大,流通中很快便流失海外或者被毁弃。东汉建立后,光武帝下令销毁各种大钱,因此此种类型的钱币存世极少,极为珍贵。
曹魏币 三国时期曹魏铸行过两种铜钱,“永初钱”和“孝文帝钱”。“永初钱”仿西汉五铢,有小平、折二两种钱径,以铜锡合金铸造而成。“孝文帝钱”是仿汉钱的圆形方孔钱,有当千、当百两种。
东晋币 东晋前期,仍沿用魏晋的旧钱制,大量通行魏蜀吴三国时的旧钱。后来为治理钱荒,东晋政府于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发行了一种新型钱币——“永和通宝”,钱文楷书,字迹端秀,制作精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种年号钱。
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朝廷在原来铜铁钱的基础上,开始铸行“五铢钱”,重如其文。同时期的北齐则铸行一种“常平五铢”,钱径约2.5-2.8厘米,重4克左右。这种五铢钱质佳量足,与民无扰,深受百姓欢迎,为当时最有名的钱币之一。
隋朝时,因避讳杨坚父名“忠”,曾两次改铸钱币——开皇五年(公元585年)改铸“开元通宝”,十三年(公元593年)改铸“大通元宝”。这两种钱币均为圆形的方孔钱,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初年。
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铸“开元通宝”,形制大小如孙吴的“大泉五十”,以铜铁合金或铅铜合金铸造,从此成为唐朝历代使用的标准钱币。
“开元通宝”钱文书体多样,除篆书外还有隶书、真书等。其中最为精美的是由欧阳询撰书的八分草书“开元通宝”,被称为“天下第一钱”。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农民起义的局面,决定不再铸钱,而是将铸钱权利下放给民间,称之为“复归宝钞法”。实际上就是不再以铜铁为原料铸钱,而是发行纸币。这样虽然解决了财政困难,却也导致了铜银矿资源的枯竭和中晚唐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民问题等旧问题的出现。
北宋时,民间所行的钱钞主要是交子,以绢帛等为备用券。元代时又创造了“宝钞本币制”,废除银两制度,统一使用纸币,称“大明钞票”。明代初年仍袭元制,但后来发现纸钞易伪造、难保存,且使用不便,于是明宪宗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又恢复了银两制度。
清代沿续明朝制度,并以“银两制”作为基本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