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款是中国龙泉什么时候?

田贵仁田贵仁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龙泉”是现代产物,出现时间大概在明清时期,指的是中国南方的龙泉青瓷。 先看看南宋时期的龙泉窑,当时南方经济发达,手工业也很先进,但瓷器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主”(《景德镇陶录》),而“浙之龙泉县……亦烧瓷器,味类景德,盖与景德镇并雄也” (《湖广志书》)可见在南宋时,龙泉和景德镇齐名,甚至被称为“小景德镇”。 但元末明初开始,情况发生了改变。元军南下掠夺了大量浙江的良工巧匠,又因为战祸不断导致福建当地陶瓷业衰落,于是元明两代大量福建工匠和瓷土原料进入江西景德镇,让景德镇在明代中早期成为“天下窑厂之所聚”(宋应星《天工开物·陶》),所造的瓷器质量很好,名气也很大。

到明朝中期以后,随着景德镇制瓷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发展,许多外省的原材料和瓷土都涌入江西,其中就包括浙江的瓷土和福建的高岭土等。这样的做法其实和现在很类似了——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资源,共同分工,以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为最终目标。所以从这个时候起,“景德镇的官窑”逐渐变成了“景德镇民窑的集合体”(张士诚《景德镇陶录》)或者说是“民窑的天下”(李乐春《景德镇市陶瓷业生产结构浅析》),而且这种局面一直延续至今。 再来看看“中国龙泉"。虽然明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景德镇的官窑”,但到了清代中末期,外销瓷的利润已经比不上内销瓷了,因此商人为了寻求高利润把目光投向了同样盛产瓷土的浙江龙泉。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古代浙江其他地区生产的瓷器很难畅销海外,而龙泉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又是沿海城市,海运便利,加上这里本身就以青瓷出名,所以从龙泉开始对外销售瓷器,再转运海外就成了商人们首选。

祁晓霞祁晓霞优质答主

龙泉窑青瓷宋代时盛行的一种瓷器,釉面有哥窑和弟窑之分,前者釉面开大小纹片,后者以"玫瑰紫"、"海棠红"等十多种颜色为装饰。清代后期因战乱和太平天国起义,龙泉窑渐趋衰落。光绪年间,有民窑在龙泉金村一带烧制仿古瓷器,胎薄釉厚,釉色青绿中带粉红,质量较好。清末到民国年间,龙泉窑除烧青瓷外,还兼烧釉上彩瓷碗之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非常重视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发展,投资恢复龙泉窑青瓷的生产。如今的龙泉窑青瓷已远销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浙江省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之一。[青釉刻花如意纹炉]

龙泉窑产品底款出现较晚,明代早期至清朝中期的龙泉窑制品,除极少数刻有堂款外,几乎无款可循。光绪年间的制品,碗、碟、盘的底部多有"福、寿、万、安"等字款,或花押符号及"玉松""和顺"等字款,一般刻写在器物的圈足内。

民国时期龙泉窑多仿宋器,釉色为青中偏黄,在胎足的内或外,有刻划的"正"字,或"春、夏、秋、冬"四字款,字体不太工整,呈随意书写风格。还有在足内、器底刻上"陈泰祺窑""陈文正窑""陈宝琴窑""徐肇瑞""王廷斌""陈文斌"等字款(注:陈泰祺是光绪至民国时期的龙泉窑制瓷艺人,艺名"万和公")。[青釉莲瓣纹盖炉]

新中国成立后,龙泉窑产品的底款在字体、款识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般都在产品底部正中书写青花篆体款或隶书款,如"龙泉瓷器""龙泉"等,有些还署上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艺人的名字。

龙泉窑的仿品从清乾隆年间已经开始,仿品的款识一般刻写在底足内。乾隆年间仿品的底部以楷书款较多,光绪仿品底部多署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大清嘉庆年制"等款识。新中国成立后仿品常在底部青釉上刻写"大清某某年制"款识。辨认真假底款除以上区分法外,主要从龙泉窑各个时期款字的风格上去仔细鉴别。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