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和人民币谁先出现?
在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关于发行新中国第一部纸币的命令》,同时确定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1元、5元、10元3种,于1948年12月1日开始,在全国流通使用。不过当时并没有禁止民币(国民党的法币)流通,所以这10元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购买力还是非常厉害的!可以购买100袋(每袋50斤)面粉或者10头猪或3万枚鸡蛋……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品的需求越来越大,10元的购买力显然已经远远不够了,为了维持工农业产品的稳定供给,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1955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7个面额的金属币。同时,停止流通旧钞,收回所有5元以上面值的人民币。
而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是在1953年开始执行,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购销价格条例》,这个条例规定,农民必须把生产的粮食全部交售给国家,由国营贸易公司按规定的价格收购;工商企业用粮实行凭证供应,价格高于收买粮食的价格。 也就是说从1953年之后,无论农民还是工商业者想买东西都需要先用粮食兑换,而换回来的钱叫做“粮价”!
而最初的国家粮价是非常高的,比如大米价格很高,是因为那个时候大米出口量非常大,导致国际市场大米供大于求,价格极低。而我们国家又处于闭关状态,不允许外国大米流入市场,导致我们的大米价格非常高,一公斤大概也就几十块钱的样子。
但是国家只允许你用粮价去买东西,却不允许你拿粮价去支付税收或者其他公共开支!虽然你手里有粮价,但是却买不到什么东西——大家都拿着粮价,而你却没有可以用来买东西的钱。
这时候国家就必须得拿出钱来让你买到想买的商品,这些国家和你一样没钱,但它又不能直接拿粮价去和别人交换,因为别人也有粮价,它必须先付钱给别人,让别人把想要的东西卖给它,然后它再拿这部分钱换你的粮价。这样看来,是国家的钱先出现了,因为它要换成你的粮食,而你的粮食是为了换成它的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