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发展现状如何?
中国的艺术现在是很尴尬的,说传统吧,没什么传统!说现代吧,也没见多少真正的现代化。 在中国做学术,有个特点,叫“一超独秀”,意思就是在一个领域里,要么没有对手,你就是天下第一,比如数学领域的华罗庚;或者只有你一个,你就是天下第一,比如哲学界的老子独来独往。
但做艺术就不一样了,你可以“一超独秀”,同时也可以群雄逐鹿、百家争鸣。比如古代画论有“品画”,就是评论画家。又有“读画”,是评鉴画作。还有“画评”,评介书画作品。这些词都是形容有对手,有比较,有竞争。但现代以来,这些词汇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一超独秀”的局面——我独好,你们都喜欢我的风格,都喜欢我的画风,都要学我,因为我最正宗、最传统。(尽管你可能什么都不懂)
这种“一超独秀”的局面的产生是因为中国当代的艺术教育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就是老师把东西塞给你,你死记硬背下来,然后按照这个模式去创作。这样产生的所谓艺术作品自然缺乏思考,缺乏灵魂,而仅仅是一堆技术的复制和模仿而已。这样的艺术能有生命力吗?当然不能。所以你看当代的艺术,很尴尬的一个处境就是:缺乏传统,但又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于是就产生了那种自己打自己的脸的笑话——一方面高喊“振兴传统”的口号,一方面又拼命排斥传统,生怕受到传统的牵绊和束缚。
中国艺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有组织有计划推进的。政府主导、专家指导、民众参与的文化发展方向,使中国艺术教育体制不断规范,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和教育质量提升,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储备和人才质量保证,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艺术发展格局。
中国艺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内容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本土资源为根基,以世界艺术为参照,既继承了民族艺术传统,又吸收了世界艺术营养,在艺术精神和艺术文化传统的延续上,中国艺术呈现了较为旺盛的生命活力。如中国书法在当代取得了新的进展,以传统“二王”书法和“颜柳”楷书为根基,吸取西方美术的表现语言,在大字上和书法构成上做出了符合时代精神风貌的探索。在形式上,“艺术一体化”使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打通多种艺术语言的隔阂,注重艺术形式本体语言和语言的综合,在艺术精神上融会贯通,使中国艺术在艺术形式上具有新的意义。在“85美术新潮”中,很多画家都有意识摆脱某一种形式对创作的限制,将国画、油画和版式等形式进行杂糅和混搭,使得艺术的形式变得自由和多变,艺术形式的“混血”“通婚”和“兼容”现象普遍。
中国艺术在艺术风格上追求独创性,艺术家的个人风格成为风格建构的主要取向。在艺术题材上,艺术由“宏大叙事”逐渐转向“凡俗叙事”,艺术创作从大山大水、帝王将相等歌颂性和宏大性题材逐渐转向了对平凡人生、普通人的生活场景及其精神面貌的描绘,在人物造型上由“写实”逐渐转向“写意”与“写实”的并行。在艺术创作的技法上,借鉴西方造型和色彩语言,使艺术作品的造型更加精准,色彩更加绚丽,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更强。在艺术创作的观念上,既注重“笔墨”“书写”等形式语言,又强调“立意”“意境”等文化精神,使中国艺术在“东西文化”和“古今精神”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在艺术精神和艺术形态上都呈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