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钞有收藏价值吗?
1949年至1953年,我国发行过三种纸币,它们分别是: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1948年版“人民币券”(简称“人民券”);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1949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简称“国库券”);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代理国库署发布的“华东军区解放区人民债券”。
这三类票据虽然名称不同,但性质一样,都是新中国的国家信用凭证,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建设的见证。 其中,“人 民币券”是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由于印制技术限制,它采用了苏联的凹版印刷技术,因此票面凹凸不平,被民间形象地称为“绿钞票”、 “红钞票”和“黑钞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是由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北平和平解放后成立的华北银行及北平市市立银行发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兑换券”演变而来。因券面上印有“中国人民邮政”字样,被称为“无面额证券”,这种设计在当时条件下是为了避免国民党反动派捣乱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1950年后,又因北方冬季寒冷,钞票纸被冻住,无法正常流通,于是又发行了南方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库券”,即在正面右上角印有“南”字,俗称“南货”。这两种库券在1955年统一回收兑换,成为中国货币史上独特的一页。
至于“华东军区解放区人民债券”,是因为当时处于战争环境,为支援解放战争,由中共华东局直接领导成立了解放区公债管理处,代行财政部职权,统一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其收入归中国人民解放军所有,主要用于支援前线。这张票面印有毛泽东主席肖像和“解放区建设”字样的债券,随着战争的胜 利,于1950 年6 月停止发行并到期兑现,成为历史实物档案。
以上三类票据,因为年代久远,且发行量与存世量都相当有限,目前市场价格都非常高,尤其是全套新钞的价格几乎高达上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