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暖炉价值多少?

谈笑谈笑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我去年看过央视一个纪录片,里面有答案。 先来看看这炉子长的什么样! 对的,就是长这样的。

纪录片里说到,这是明代永乐年间的文物,当时工匠制造了1000个这种形状的炉子,送给外国使臣。 这炉子啊,看着普通,其实里面可藏着不少“秘密”呢! 这炉子上宽下窄,呈倒梯形。上面是开口,下面有一排散热片。 别看它长得小巧玲珑,其实内有乾坤——中间可以放炭火,周围用活页装订着隔扇,可以随意打开关上,上面还能烧水! 最妙的是,炉子底部有扇叶,燃烧的正上方有一个风孔,这样就能把火焰吹到上面去,下面不用直接接触火苗,非常科学!

看完这个介绍,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古人真是智慧!这么一个小小炉子,竟然能把温度控制、空气流通都考虑得如此周全! 这个小炉子的出现,大概要追溯到元代。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安抚蒙古士兵的情绪,特意从蒙古出发,为他们运送冬季取暖的柴薪。这些柴薪运到哪里去了呢?据史料记载,它们被送进了一千座“暖炕店”里。

为什么是进“暖炕店”而不是“暖炉店”呢? 这是因为在元代,人们使用的炉子跟这个样子差不多: 一个锅的形状的炉子,底下直接烧火,没有扇叶,也没有风孔。这种炉子缺点是很明显的,容易灼伤手脚。而且热量散失得快,要不停地添加薪柴,很麻烦。

到了明朝,有了这种上宽下窄的“倒梯形”炉子后,情况才有所改善。 因为这种炉子底下也有风孔,能鼓进空气,使火焰的温度不至于太高;另外,因为上下长度比例接近3比1,上面的燃烧面积比较大,燃烧的热量也比较多。最重要的是,这种炉子底部安装了一个扇叶,能够调节进入炉子的空气量,使炉子内部的温度得到最好的把握。

那么,这样的炉子到底好不好呢? 看完下面的画面就明白了。

一个身穿明代服饰的女子,正在摆弄一个类似于上面图片中炉子的物件…… 注意看她的手,手并没有像之前那样一下子就变得通红,而是慢慢地,一点一点变红的…… 看起来,这种炉子确实能起到保护作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