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为什么发行粮票?

向文义向文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奶奶和我说她小时候(1950年代)家里很穷,吃了上顿没下顿。她说当时家里有一百块钱都算是富有了! 后来开始发行粮票了,一元钱可以买18斤米,两元可以买36斤米…… 当时我奶奶一个月工资是42元,她很高兴,因为她每月只需要花17元钱吃饭(那个时候肉很便宜,一斤只要几十元,现在想想真不知道肉的味道怎么样,反正我是没有吃过),剩下的钱可以买点别的。所以她们都很高兴地领到了粮票。 我妈说那时候全国都这样,有钱没什么用,要去买吃的就要凭粮票。

然后过了几年就开始改革了,物价都开始上涨了。 那个时候我一岁多,记忆没那么深,但是能听到大人聊起以前的事。他们说改开前吃不起肉,改开后终于可以天天吃肉了。 后来我长大了,读了很多书之后才知道,我国从1950年开始到1970年代初,连续进行了四次粮食统购统销,严格限制粮食贸易。

那时中国的农村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人民公社的食堂里,农民吃饭不要钱,但粮食归国家管,卖粮得凭票据,叫做购粮证、购油证等等。 城市居民买粮食有粮票,买布有新棉票,买煤有煤票,就连买菜都要凭证购买。而企业单位的职工有工作证,出差就有差旅费报销,无论去哪,坐什么交通工具,都有一定标准。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一切物资都按人口定额供应,孩子长身体需要多吃点饭,那也不行,要按人头计量的。记得五十年代初国家还发过一个规定婴儿奶量标准的通知。 我记得我家附近有个国营副食品店,门面不大,但东西很全,什么都卖,只是排队要买,还很挤。进去后里面空间也不大,货架挨着柜台,上面摆满了各种商品,顾客只能站在过道中选购。店里只有一个阿姨和一个小伙计看店,售货员很少,大家买完就走,也不会聊天什么的。

这个商店卖的粮食都是配给的,不能买卖,谁要买粮还得凭粮票,而且是调包的,你拿了我的粮我去换别人的粮食回来,俗称调包。因为生产队交公粮时都是按人头或土地面积计算,交来的粮食都是整粒的,调回来的粮票全是碎米。 那时的粮食不是用来卖的,而是用于抵偿工分,一个劳动日多少斤粮食,超过部分才可以卖到市场。 据说后来出现了偷粮和倒买倒卖粮票的人,被判刑的也有,但并不多。这种极度匮乏的物质生活到1976年才结束。

居哲媛居哲媛优质答主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国家粮食生产落后,社会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低,商品粮供应紧缺,为保证粮食供应的计划性,国家将粮食作为战略物资实行“统一管理,计划供应”,在全国实行集中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因此,粮票是特定历史阶段下的产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以票控销、以销控购、以购控产”是通过发放粮票来计划供应的手段。“计划供应”和“定量供应”有区别,“计划供应”是凭粮票按标准人口在供应点购买,多买供应点不给卖;“定量供应”是根据人头和指标每人限量购买,买到买到多少都可以。

1993年,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突破,温饱问题得以解决,粮票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